對應體質 分清食物屬性 掌握「四氣五味」 食得是福

文章日期:2021年02月15日

【明報專訊】今年新春難以外遊,留在家中享用豐盛團年飯、新年糕點,與家中老幼一起迎接牛年。

每個人必須仰賴飲食以生存和維持健康,對年長人士來說,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和觀念更是養生重要一環,可幫助遠離疾病,益壽延年。無論在日常飲食或中藥食療養生方面,都需要根據自己的體質,掌握正確方法。

一般而言,長者體質多數有正氣不足、身體機能下降等衰退因素,脾胃運化飲食及水液的能力亦會減弱。因此日常飲食應做到定時、定量和均衡。定時用膳可以養成一個有規律的生活模式,使身體和腸胃容易適應,避免因忘記用餐或食無定時而導致不適。尤其對於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血壓和血糖經常不穩定的長者來說,定時用餐非常重要。

定量方面,按照中醫對養生的理解,建議長者每餐吃至七、八分飽,不應暴飲暴食。中醫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量進食首當其衝會導致食滯、胃脹、胃痛、惡心。如長期不節制飲食,所攝入的飲食持續超過身體所需,便可能會引起肥胖、血糖及血脂過高的問題,多餘的飲食會形成痰濕,積聚在體內妨礙氣血運行,導致氣滯、血瘀,繼而引致絡阻、竅閉的後果。

多食甘傷腎 多食鹹傷心

均衡的飲食習慣,不僅是食物種類要多元化,要包含各種營養素,還講究食物屬性要均衡調和。根據中醫「藥食同源」、「藥食同理」的說法,每一種食物都如藥物般有「四氣五味」的屬性,古人是根據食物性狀、顏色、味道、生長環境、進食方式、進食後反應等來釐定各種食物屬性。「四氣」是指寒、涼、溫、熱;「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食物不同屬性,對身體臟腑作用亦有別,如酸能收澀、酸入肝等。

能夠做到飲食氣、味均衡,可達致陰陽調和,有益健康。如果某類食物吃得較多或較頻繁,或相反完全不吃,會造成偏食,有損臟腑機能;如多食酸傷脾、多食苦傷肺、多食甘傷腎、多食辛傷肝、多食鹹傷心等。

罹患長期病患的長者,會比較關心「戒口」的問題。正確戒口有助穩定病情,但胡亂戒口不但對改善病情無益,反而造成偏食。例如有「三高」長者會畏懼進食肉類,擔心肉類脂肪會令血脂升高,但此舉會令身體缺乏製造肌肉的蛋白質,令長者變得虛弱乏力。

中醫和西醫對於「戒口」的意思有分別,西醫會從食物過敏或食物成分角度考慮,至於中醫則從食物屬性建議患者避免進食與病性相冲的食物,臨牀上可以互相參考。

亂補陽燥熱 亂補陰胃脹

廣東人有飲用湯水的習慣,當中不少加入中藥的「藥材湯」,他們相信透過飲用這些湯水有糾正失調,保健防病的作用。藥材湯選用的中藥,不少都具有補益效果;補益藥具體有補氣、補血、補陽、補陰的性能,要根據虛損性質選用相符的補益藥物,否則進補不當,輕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重則可因誤服藥物而招致不適;如誤用溫燥補陽藥可引起燥熱、上火的喉嚨痛、流鼻血,誤用滋膩的補陰藥可出現氣滯胃脹、消化不良等。

此外,日常食療和湯水,不能取代正式治療,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或因應時令藉食療湯水糾正輕微的失調。如身體有明顯、持續的病徵,或疾病對日常生活已構成較大影響時,應正式就醫並接受治療。過度迷信運用食療或飲用湯水治病,尤其是重病,有可能耽誤治療,受害的是患者自己。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長者飲食 養生之道 養生 中醫 邱宇鋒 醫食因緣 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