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森劇本以蟲喻民 「直播」小人物生活

文章日期:2021年02月26日

【明報專訊】讀潘惠森的劇本,像偷窺昔日香港小人物,他們如同昆蟲般卑微,卻有強韌的生命力;他把那些地道及充滿香港俚語的對話,化作精煉的戲劇語言,編成在香港橫街窄巷展現的故事。作為讀者,明明正在讀書上的文字,但聽覺感官像是放大了般,人物的困頓與迷茫、衝突與囈語,都在耳際響起;而腦海中,很自然由逝去年代聯想到目前的香港,不勝唏噓。

香港演藝學院院長潘惠森,人稱「潘sir」,是香港重要的舞台劇編劇,由1986年投入創作開始,30多年間所寫的劇本多達50餘部。他在1993至2012年任職新域劇團的藝術總監,其間完成大量作品,當時他以「系列式創作」為劇團的發展路向,包括今次出版,寫下探討九七前後香港人經歷金融風暴、回歸浪潮下身分認同與生活形態的「昆蟲系列」,還有「珠三角系列」及「人間系列」等劇本。

活現邊緣人物生存形態

「昆蟲系列」在1997年到2001年間完成,當時5個劇本逐年上演,順序是《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螞蟻上樹》、《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螳螂捕蟬》及《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5個劇本中,《雞》、《三》及《在》均獲香港戲劇協會頒發「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劇本獎,而餘下兩個劇本則獲提名。《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主編潘詩韻認為,「昆蟲系列」的人物雖然受困於大環境卻努力匍匐前進,他們在潘惠森筆下故事中艱難地生存着,但潘惠森寫的奇幻情節也讓角色及劇場觀眾有希望的想像,她相信現時出版書籍能助讀者思考當下處境。

昆蟲卑微卻有生命力

在唐樓小巷茶檔工作的兩母女、酒樓中打瞌睡的企堂與滑頭的推銷員、匿藏在旅館的兩個殺手……潘惠森的劇本總能為身在社會邊緣的人物,安排趣味盎然的場景。他以昆蟲為意象,因為牠們卑微卻有生命力,潘惠森小時候就常觀察曱甴,很了解牠們的習性,當時憑直覺把曱甴寫成《雞》人物的比喻。至於場景,多來自他的體驗,《螳》的殺手之一是電梯學徒,是潘惠森休學時的工作;《螞》中的推銷員,是潘惠森去做戲劇節評判上酒樓時的親身經歷。雖然劇本中很多虛構情節,但潘惠森說「虛構來自生活」。

潘惠森談到自己寫劇本的美學,是要表演像沒有編劇般,沒人組織一個起承轉合的故事結構,「事件在生活中如何發生,就怎樣發生在舞台上」。他以這年代常見的「手機直播」為比喻,說自己的作品與「直播」的質感相似,他所做的就是用劇本直播小人物生活,盡量隱藏編劇的構作粉飾。他其實會費神雕琢語言文字,但目標是希望雕琢過的對白能貼近日常生活的自然對話。

活潑方言 滿載生活energy

今次劇本集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聯合出版,書中包含原裝廣東話劇本,以及可以用國語表演的書面語劇本。潘詩韻認為廣東話劇作較難出版,因為讀者較少,潘惠森也因此沒把出版劇本一事放在心上,只是專注於自己的創作。

在翻譯廣東話劇作為書面語的過程,眾人表示遇到不少困難,因為潘惠森的劇本總是用上大量香港地道語言,潘惠森說因為「方言是很接地氣的,接觸一個地方的人生活的energy」,這樣劇本寫起來比標準化語言更活潑,他又說道:「這種活潑的本質是更適合戲劇的。」戲劇是演員在舞台上,呈現人物生活剪影的過程,語言反映地方的文化語境,使用方言使人物更形象化。

「齋茶」為什麼「油多」?

「昆蟲系列」第一個劇本的劇名,《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已有幾個詞要翻譯,「雞春」是雞蛋,「曱甴」是蟑螂,「兩頭岳」是指頭向兩邊擺。其他翻譯難題包括殺蟲劑「殺牠死」,翻譯後如何保留「暴力」的語感?如何解釋「朝見口晚見面」中微妙的熟悉與陌生感?還有「齋茶油多」,香港團隊策劃及編輯陳國慧分享趣事,當香港團隊解釋完齋茶是「什麼都沒加的茶」後,台灣方面的主編于善祿問道,為什麼「齋茶會有很多油呢」?翻譯過後,雖不能完全保留廣東話劇本的神髓,卻能讓這些劇本在華文世界中走得更遠。●

《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

網址︰bit.ly/3so9bfr

文:胡筱雯

編輯:王素怡

美術:謝偉豪

相關字詞﹕港式俚語 昆蟲系列 文化 劇本集 潘惠森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