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怎樣才算正宗意大利薄餅?用芝士碎可以變化出另一款芝士?葫蘆形狀芝士你有沒有見過?咖啡豆可以止頭痛?吃麵包又可以對付胃痛?面對意中混血兒子Rizzy的「整蠱作怪」,意大利爸爸Antonio Pennelli總是一副「無你咁好氣」的表情,說說笑笑間,兩父子談各地生活與飲食,講優質食材,說意大利土方,但其實最想說的是遙遠的家鄉。
Antonio Pennelli來自意大利南部Puglia。Puglia在哪裏?意大利國家的地形像靴子,Puglia大約在其鞋跟位置。聞說意大利人自小受音樂、古蹟、文化薰陶,Antonio就笑說,陪伴他成長的「不是博物館,而是兔子、牛、羊」。Puglia地勢平坦,適合發展農業,他自小在父母的農場長大,小麥、橄欖、杏仁等是他們的農場出品。至於博物館與名勝古蹟,在城市才找到,與他無緣。
年少往外闖 學懂多種外語
Antonio愛周遊列國,1970年代末,22歲的他便離鄉別井。幾十年過去,以為他離家已久記憶不深,但土地與人的記憶原來有很深連結。他說到遙遠的往事,記憶一點不含糊:農場工作辛苦,尤其夏天氣溫高太陽猛,要到田野幹活,必須把握一早一晚氣溫較低的時間。農民望天打卦,夏天雨水少的日子,讓人苦惱。到小麥收成時,收割好就賣給人做麵包麵食。當橄欖成熟,則找來同村10多20人幫忙收割,自家製作手工橄欖油,工序繁瑣耗時……農場規模不大,自給自足,工夫多掙的錢卻少。現在大家流行天然、健康飲食,意大利農民家庭早就身體力行。
年少的Antonio往外闖,離開意大利後第一個踏足的地方是丹麥,掙錢與遊玩之外另一得着是學會一點丹麥語和練好了英語。意大利的學校要學生選修外語,他當年選修法語,後來周遊列國到南美洲,自自然然又在當地學會了西班牙語。他就這樣邊工作邊遊玩,順道學會外語縱橫天下。1988年他來到香港,覺得這地方有趣便留下來,「因為會說多種外語,找工作不難,可以做翻譯,當freelancer」。愛自由、敢嘗新的他做過很多行業,旅遊、飲食,連配音也做過,沒什麼難倒他。Antonio說,「最重要是適應」,例如在丹麥生活就不要想念意大利的食物,「當地有什麼就吃什麼」。在香港,他最愛吃的就是最經典的蝦餃燒賣、叉燒飯,因為嗜辣也特別愛吃四川擔擔麵。
南意人吃麵包愛灑鹽
意大利美食名聞天下,Antonio表示,意大利菜受不同國家菜式影響,文化結合就能生出新菜式。意大利南部與北部差異不小,南意較受西班牙菜影響,北意菜則有德國影子。簡單如吃麵包也大不同,北意不加鹽,南意一定會在麵包灑鹽。來自南部的他自然認為家鄉有較多正宗美食。當地小麥好,做出來的麵包好吃,點上自家橄欖油,塗抹大量蒜蓉,再撒把鹽花調味,就是他的南意美食。
南意人可能真的吃鹽比我們多,隨便開口就是一個個關於食材的故事。他說burrata芝士是「窮人菜式」,做法是把mozzarella芝士的零零碎碎蒐集起來,混合奶油,再用同樣是mozzarella芝士做的「袋子」包起來,就成為burrata,其面世初衷不過是農民不想浪費食材。Antonio笑說:「胃痛嗎?吃麵包就可以好轉。頭痛?不用擔心,咬幾粒咖啡豆就可以解決。」就地取材的民間飲食智慧,大概每個國家都有獨門秘方。
Antonio笑稱意大利沒有什麼值得人學習的地方,生活態度輕鬆,南方人尤甚。像他自己就是「盡量少工作,夠交租就可以」,不過意大利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絕世風景,都是孕育美學的地方。Antonio來港後成家立室,混血兒子Rizzy在香港出生。兒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幾乎每年都回意大利,待上一段時間,周圍看看,耳濡目染下兒子亦培養出美學眼界,這可能也是傳承的方式。
「在港是意大利人,在意大利是港人」
Rizzy讀本地學校,廣東話說得幾近無懈可擊,一張俊臉遺傳自父親,但他第一句就說:「我沒有爸爸那麼厲害,精通多國語言。廣東話native,能說崔世安程度的普通話,能說英文,意大利文努力學習中。」但虎父無犬子,爸爸靈活變通做人豁達,兒子也活潑聰明,展現跟父親一樣的強大適應力。大時代下,Rizzy有多重身分,既是健身教練,又會在網絡平台拍片介紹意大利文化,並經營網上生意與父親一起進口意大利食品,誓要把家鄉意大利南部美食,推介給香港人。
「在香港是意大利人,在意大利是香港人」,Rizzy如此形容混血兒的困境。在香港,母親負責管教,父親負責陪伴玩耍,他與父親關係像朋友多於父子。他形容小時候的飯桌,父親不在時媽媽會煮米粉之類的簡單家常菜;如父親回家吃飯就吃沙律、意粉和肉,典型3道菜西餐。他跟母親說廣東話,跟父親說英語,在中西合璧環境下長大。
Antonio一臉自豪地說「Rizzy 5歲前會說意大利語」,兒子卻尷尬回應「但之後都忘了」。5歲以前的記憶當然模糊,Rizzy自己也搞不懂,怎麼後來在香港就只說英文和廣東話。「我只會意大利文詞語,但不太會正確使用,所以要重新學習。大概是在17歲那年,想要認真學好這個語言,大學自由選修的其中一科,就是意大利文。」
學好意大利文 連接意大利的根
語文連不上,Antonio卻說連結兩父子的一定是麵包!Puglia盛產小麥,那一帶製作出來的麵包特別好吃,小小Rizzy回鄉時,每天都是雙手各拿一個麵包,吃得津津有味。Rizzy最記得的是回到意大利跟着父親四處走,外出遊玩,父親總會自製三文治。Antonio對家鄉麵包非常自豪,更打趣說意大利麵包不會過期!「新鮮做好的麵包有新鮮的吃法,放了2、3星期變硬了、吃不完的麵包,就會用來融入菜式中,冬、夏都有不同做法,又怎會過期呢?」
跟爸爸回意大利鄉下,親戚總是熱情歡迎Rizzy,也不管他明不明白,就興高采烈用意大利文跟他說話。但當時意大利文不精的他只能用單字回應,感覺自己像「泰山」般,雖然感動,卻無從用言語表達。Rizzy形容自己像「third culture kid,在第三文化長大,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根」,或者學好語言,就是讓他連接意大利的根的方法。
像Rizzy這種多元文化下長大的孩子,思想都有獨特的一面。問他覺得自己家鄉在哪裏,他認為「每個人的家鄉都是獨特的,一個人可以有幾個家鄉」,他自言有兩個家鄉很幸運,一個在遙遠的意大利,另一個是他成長時住的南丫島。當年在英國念大學,他更想念的是記錄他成長歷史的南丫島。他認為「好多香港人都無鄉下」,他試過問人「鄉下在哪裏」,獲得的回覆常是「唔知道,大陸唔知邊度囉」,正正道出不少香港人沒想過家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