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札記:心社靈滿足 減輕身體不適

文章日期:2021年03月15日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爆發,為整個社會和社會服務帶來很大衝擊,當中晚期照顧服務亦深受影響。疫情為服務帶來不同挑戰,在新常態下,服務轉化,包括會面模式、義工服務及活動的轉變。

疫情期間,為避免「面對面」接觸的傳播風險,我們嘗試改以電話及視像會議為服務使用者提供評估及介入服務。服務使用者有正面回饋,並感到更加安心。

在過去5年多的晚期照顧服務,我們一直融合美國心理學家Barbara Fredrickson的「擴展與建構理論」。理論指出當人擁有正向情緒時,會較願意開放自己,更容易留意到身邊的事物。我們訓練義工成為「到戶娛樂家」,透過打氣活動(cheer-up activity)、家庭的快樂時光和心願達成等經歷,為晚期患者及其家人建立更多正面情緒及回憶。當患者正向情緒累積,除了留意疾病,亦可放眼在心理及社交,以抵抗負面情緒對身心影響。

結交「筆友」 助「科技盲」

義工服務運用書信、電話及視像等形式。其中「心靈寄語」活動,是把到戶娛樂家及晚期患者配對成筆友,義工把自行設計的信件、心意卡、相片或圖像寄送給長者及其照顧者,對方亦可以透過文字、錄音或錄像回信,讓不善於使用智能科技的長者能以傳統方式建立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我們亦透過短片分享平台,錄影節慶活動,包括互動環節及手工製作,讓患者在家中也感到節慶氣氛,並以小手工向家人「道愛」與「道謝」。透過義工服務及活動轉化,希望能讓晚期患者不受疫情的限制,繼續保持正面動力及社交生活,讓他們面對晚期疾病帶來的煎熬時,仍能得到心社靈的滿足,減緩身體不適。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