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兆昇搞笑零包袱 不斷起舞推廣科普

文章日期:2021年03月16日

【明報專訊】凡讀過一點物理的人都必定知道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定律公式簡單,卻奠定了古典物理的基礎,也解釋了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物理現象。

湯兆昇,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在電視上cosplay講解物理知識,在社交媒體上主理科普專頁。電視機前、臉書上、大學裏的湯兆昇,說自己在不同的場合,不斷地跳着舞,追求自己在科普教育中的靈活度。跳舞,是運動的一種,也許牛頓的運動定律可用來解釋這個百變物理專家的內心世界。

打開湯兆昇的臉書專頁「湯博士的物理空間」,可以看到他千奇百趣的帖文:他一時自比約翰連儂——同樣一頭微鬈的亂髮、粗框眼鏡;一時抽政府處理疫情無能的水;一時搞點爛gag;也有感性分享自己喜愛的絕版科學書。當然還未計他在科普電視節目《學是學非》上,和幾個美女主持一起大玩cosplay,扮作「韓版伽利略」向觀眾深入淺出地講解物理知識,他就正如其中一個高登巴打所言「毒得幾盞鬼」。

參考科普教育前輩 建個人風格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條定律得以產生,也得經過科學家的經年試驗與千錘百煉。湯兆升搞怪形象的背後,原來一切都經過認真細密的部署。他曾參考過不少科普教育大前輩如Carl Sagan、Brian Cox的著作和電視節目旁述,從中找出自己獨有的風格:「他們是storyteller,像講故事一般,講得很動聽;而我喜歡帶起氣氛,我喜歡搞爛gag,我喜歡去令一些事情變得有趣,去將件事背後的道理帶出來。」他明白主理科學類型的臉書專頁較小眾,於是一開始玩gimmick:曾以真名上高登,後來帳號無故被封,他把此事放上自己的臉書專頁,後來帳號解封,他特地發帖公告,一來一回,「賺」了幾千個讚。他認為其臉書受眾為「一些有幽默感,有清晰頭腦,比較識得明辨是非嘅人」。湯兆昇堅持專頁要以輕鬆風格營運,因為他相信平和一點去看待事情,其實是在當下焦躁的心靈裏開拓出一個空間:「毋須所有東西都衝到去最前,然後炒車;我們可以退回來看一看,其實究竟實際上是怎樣?」

搞笑、抽水、認真,湯兆昇說這全都是自己的不同面向。「人是很flexible(靈活),有很多dimension(面向)的。」他的科普教育對象有老有嫩,他會到小學畢業禮台上演講,又會走進長者中心向公公婆婆講解物理知識。「在小學生面前,你要跟他們玩,不跟他們玩就會失去他們的注意力;但阿婆不會跟你玩,他們關注的是微波爐會否令他們生癌症。」科普教育不單牽涉硬邦邦的科學知識,還牽涉人,而人有千千萬萬種,他們的需求、看角度的方式如此不同,這時溝通技巧就很重要,「你要知道你想和那類人溝通的時候,究竟有什麼可以令你和那類人產生共鳴?」

如牛頓定律 靈活變通

牛頓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F=ma(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公式簡單得不可思議,卻能靈活應用在千變萬化的計算中——從計算蘋果在樹上掉下來的速度,到計算火箭升空需要的助力。相同的力施加到不同質量的物件會有不同的加速度,在科普教育的實踐中,湯兆昇也要求自己在不同場合保持靈活,因應不同的人施加不同的「力」:「你面對不同人時,要感受他們需要什麼,你可否有這個flexibility去給他們想要的東西,又不會失去自己?」他承認當中要取得平衡,會為他帶來壓力;但這也令他在不斷摸索中慢慢成熟。

「想太多」致小時候數學成績不好

湯兆昇擁有物理博士學位,但他自言小時候數學成績並不好,全因他「想太多」。計算一條數學題,別的學生可能學會了就不斷練習,他卻苦思為何要這樣計算。中學開始愛上天文和物理,因為它們像是把他從日常世界「lift out」了出來;但他自認自己的數理天分不算很高,學習速度不快,卻會花很多時間讀課外書,甚至更深程度的書,尋根究柢。大學時他試過未能理解透徹某一科內容,寧願欠交三分之二功課,花時間在圖書館裏找書看。然而,他發現當初看似沒直接用途的額外知識,到他後來深入研讀物理時卻又重新遇上。「所以做學問一定不是要求下一步就要有什麼成果……當你真的有興趣,你不理即時成果,去找尋去明白,你才會慢慢build up能力去處理複雜問題。」

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必然相等。教與學,就如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教師投入程度如何,學生就如何在學習中反映出來。說到香港的科普教育,他批評現時的科學教育就如「速食文化」,教師不要求學生理解公式背後的邏輯,只要求他們反覆練習題目、背誦公式,「不要問原理,毋須知點解,總之你『砌埋佢』,試100次」,務求在短時間內達成教學目標;但這樣其實是在傷害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會把整個學習過程變為學生的「噩夢」。

科學可助人公平判斷

歸根究柢,科學在這個時代,重要性何在?「科學未必可以幫助你知道是非,但它可以幫你做一個判斷。」早前政府推出銅芯抗疫口罩(Cu Mask),他用電子顯微鏡放大檢視,質疑口罩成效;一些本地出產的口罩邊緣有罅隙,網民質疑它的安全度時,他又出來解畫。科學精神,在於實事求是,根據事實作出客觀判斷。他認為,在情緒和立場主導的當下,退後一步去分析事情,也許能助香港人做一個更好、更公平的判斷。科學的趣味和重要其實不分年代,而是從來都在:「(科學)是最能夠改變這個世界的事,當你知道它運作規律的時候,你就可以欣賞它獨特的地方,甚至可以用它去做一些你以前沒有想過的事。」

湯兆昇愛看村上春樹的書,他坦言從書中得到不少啟發和共鳴。他最愛的其中一本書是《舞!舞!舞!》,裏面一段話令他印象深刻:「只要音樂還響着的時候,總之就繼續跳舞啊……能用的東西要全部用上噢。要全力以赴噢……所以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着。」湯兆昇形容自己也是在不斷跳舞:「我在電視機前跳着舞,我在學生面前跳着舞,我在自己的生命裏也在跳着舞。」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只要沒有外力干擾,正在運動的物件就能一直動下去。湯兆昇在科普教育中、在生活的不同範疇中,展現不同的姿態,一如書中的舞者,把舞不斷地跳下去,把科學知識傳遞下去。

文:鄧捷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科普 湯博士 學是學非 科學 物理 湯兆昇 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