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心實意:疫下壓力傷「心」

文章日期:2021年03月29日

【明報專訊】抗疫逾年,身心俱疲,但大多數人只將心機和資源放在身體健康上,不察覺心理變化。疫情嚴峻時擔心感染,緩和時憂心疫情反彈,有疫苗時又害怕副作用,有人甚至要承受家庭、經濟、工作和社會壓力。這一年多,大家時刻都處於緊張狀態,心靈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

疫下長期病患 逾半有精神健康問題

最近,香港心理衛生會聯同香港城市大學調查全港的抑鬱指數,發現23%受訪者出現中等至嚴重抑鬱,較2018年同類型調查上升27%,當中以18至44歲及女性的指數較高。此外,17%受訪者有中等至重度焦慮,9%人抑鬱與焦慮並存。調查亦顯示,65.2%受訪者的壓力源自政治或社會環境、61.7%來自疫情。面對疫情,65.6%受訪者因減少與人交流而感到困擾,59%擔心自己和家人患病。

另外,香港復康會聯同香港樹仁大學,去年底做首個有關長期病患者的精神健康狀况調查,發現他們因疫情而減少外出,明顯影響精神健康,逾50%在去年10月疫情稍緩後仍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徵狀,包括抑鬱(31%)及焦慮(43%)。

再者,香港大學於去年2至8月之間,調查長者在疫情下精神健康,發現每10名長者中,有1名出現抑鬱徵狀,若要同時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患抑鬱機率較其他照顧者高1倍。

上述數據反映不同層面的人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有些人可選擇與人傾訴或尋找減壓的方法,但對於一些不懂表達的人,例如認知障礙症患者、因患病而喪失語言能力的人、智力或語言能力有缺損的人等,在疫情嚴峻時,住在院舍的人不能與家人見面,原本接受日間中心服務的人只可留在家中,種種變化擾亂了日常生活規律,但由於他們不懂表達而產生情緒和行為問題,容易與照顧者或家人產生摩擦。如果能夠適時提供情緒支援,例如透過靈性關懷,幫助梳理他們的情緒,情况可以改善。

不懂表達 易有情緒行為問題

基督教靈實協會轄下各服務單位,一直將靈性關懷融入服務之中,為有障礙人士帶來無障礙的心靈關顧,盼望他們打開心扉,讓服務團隊了解他們的狀况和需要,一起同行,互相扶持。

疫情前,同工、牧師和院牧等,恆常地舉行活動,透過遊戲、唱歌、跳舞、藝術創作、親身見證和福音故事分享等,鼓勵服務使用者靜下來,一起感受生活中美妙時刻;也會與他們外出購物、品嘗美食和遊玩等,藉以紓緩情緒。牧師又會探訪院舍或中心,在院友開心時一起笑,憂傷時加以開解,有需要時給予支持和協助。

隔着屏幕送暖 助減負面情緒

疫情期間,靈性關懷沒有停下來。同工透過WhatsApp用影片、圖片或文字來問候,或以網上視像會議模式舉行活動,與服務使用者繼續相聚。他們雖然有抗疫疲勞和掛念親人,但隔着屏幕見到同工和牧師,也會感到溫暖和開心,覺得備受關心和愛護,這有助減輕負面情緒。

相信不少人都有關懷別人的心,但希望人人都不吝嗇,開放給有需要的人,不單止是自己喜歡的人,還有那些需要幫助或缺乏別人關心的人。再者,我們亦要站在別人的位置,看看他們的景况,一起分擔。

作為牧師或靈實同工,接觸不少長者、病人、殘障或弱勢人士,明白如果他們得到適切幫助、真切關心和靈性關懷,其身體狀况、心理健康、社交關係、靈命成長以至生活質素,都得以改變和提升。就像一些服務使用者在獲得靈性關顧後,他們漸漸會原諒別人、原諒自己,並與家人和朋友修補關係,這是何等美好的事!有些病人因得着信仰而變得樂觀,從愁眉苦臉變成笑容滿面,從憤世嫉俗變得愛人愛己,從害怕死亡變為盼望永生。

有一名病人令人印象深刻,他身患重疾,身體痛楚令他苦不堪言,憑着信仰,他縱使天天承受痛苦,也時刻面帶笑容,抬頭望天,眼裏充滿盼望。他帶給牧師和同工很大的鼓勵和希望,體現了服事者與被服事者彼此建立更豐盛的生命。

患上頑疾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還有多長,但其實沒病沒痛的人,同樣難以預知生命長短,愛自己,珍惜身邊人,有信仰的就要堅實地信靠,關顧有需要的人,令彼此活得更好!

文:何志滌牧師(基督教靈實協會榮譽靈性關顧主管)

相關字詞﹕精神健康 焦慮 抑鬱 新冠疫情 靈實 人生下半場 實心實意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