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網世代:揼網頁拍片 藝術「超連結」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11日

【明報專訊】2018年,梁基爵的作品《籠的十八種風景》在香港公園百年古蹟卡素樓上演,邀請表演者分佈在不同房間,各自奏樂、歌唱,甚至敲打鐵籠發出聲響,以分隔的表演組成大合奏,這種不能聚頭的場景,現在看來格外貼切。上期「科網世代」,我們看中大文物館如何將展品搬到網上,為觀眾帶來另一種體驗,如果藝術作品原本就在數碼世界誕生,這個嶄新世界又是否好玩?藝術發展局自去年展開「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涵蓋的68個項目中有部分已完成,也有進行中和快將出世的,我們來看當中3個項目,其中一個就是自《籠裡的十八種風景》演化出的「超連結大廈」,今次,坐在家中的觀眾都有份玩。

超連結大廈:不是現場表演的替代品

點進「超連結大廈」網頁,你可以選擇Directed by Gaybird或Directed by you兩個版本,在梁基爵(GayBird)的版本可透視大廈的各個房間,簡介形容如打開一本立體摺紙書,這個房間有骷髏頭動畫、那個房間有個胖子在吃呀吃,每間房的音樂合起來在演奏一首10分鐘樂曲;另一個版本則由觀眾自行選擇最多4間房,砌出自己的組合。自上月底「開放」第一批房間,梁基爵沒想到觀眾倒對自選版本比較有興趣。「最初的概念是疫情下做不到現場表演,就借助這個機會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如果我們只在網上表演,可做什麼不是現場表演的替代品?不是因為冇得做現場,而被迫做一件這樣的事,而是看會否可以發掘新的可能性。」

「我們日日看影片、文字,音樂人會看彈奏樂器的表演,我也會看動畫、電影,於是決定做一個表演包括所有這些元素,而這樣去集合各種形式,在實體表演是不會發生到的。超連結大廈的靈感也來自3年前的《籠裡的18種風景》,表演者在不同單位(圖A),觀眾是望入單位睇表演,我想做一個digital版的演出。」房間之間的連結是音樂,18條聲道不會打交,聽起來活潑地碰撞又不違和,其中3間房是即場演出(live performance),之前兩場已記錄在房,明天(12日)晚上8時是最後一場。

視覺博物誌:up相去IG只係慣咗手勢?

文美桃、方韻芝則在網上建一座「博物館」,邀請6組藝術家建立6個影像檔案庫,而每個檔案庫又會衍生6個練習,總數36個,「公眾可以參與練習,我們想探索的是,平時食飯會打個卡upload上社交平台,這個行徑是我們自主想透過這張相表達些什麼,還是大家做所以我又做?這個意識是怎麼樣的呢?」

有些練習不艱巨,很多可能是隨便在手機找找便交得出的相片,「如黃淑琪本身攝影經驗很豐富,運用攝影的語言或技巧亦很多變,她的檔案是源於疫情期間更多時間在家,開始整理自己的物品,其中一個方法是將囤積在家的菲林、相片用掃描器變成影像」,而她設計的其中一個練習名為#thing_flow,請參與者交來想丟棄之物的相片,亦有練習是收集1997年送機相。另有些練習像遊戲,讓參加者反思平時的網上生活:「馮俊彥設計的練習是請參加者如食藥般,每日3次製作一個影像,是有滑鼠游標的。」這有何難?熒幕截圖不就好了?他們給一個貼士,其實熒幕截圖是不會包含滑鼠箭嘴的,參加者要動腦筋完成任務。

邊庶樂樂:村民幫手 直播上認識荒蕪邊境

史嘉茵與蔡旭威請來6組音樂人,在6個新界東北邊境地方玩音樂,並在網上直播,牛房山、白虎山炮台、志記𠝹木廠、鬼鼠路、嚤囉樓、香園圍雕樓,很多是陌生地名,在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完成,現可於facebook重溫,史嘉茵說:「這些大部分是禁區裏被遺忘的地方,如舊警崗、炮台,我們邀請音樂人在那裏玩一些與那個地方有關係的音樂,做facebook live,希望更多人關注新界東北邊境發生的事,其實它們在不斷變化,另外亦因為疫情期間很多人會到郊外,當我們去玩時,有沒有留意地方的歷史和故事?此外亦有手語傳譯、全景圖片,讓一些未必能親身到這些地方和不同能力的朋友也可在家一齊參與。」

曾到鄉郊參加音樂會的,大概都知道史嘉茵多年來熱心以這形式讓城市人走入村落,享受與村民同樂的時刻,這次她笑說因為地方偏遠,每場表演的團隊「一架七人車裝得晒」,「我們好好彩,在村落做不同活動都識到好好心亦很有能力的村民,這個project都有好多村民協助,如香園圍是入了村民的家,如果他們唔肯都冇辦法做到。蔡旭威在新界東北打滾多年,與村民關係好好,認識很多有心之士,才可讓村長信任和支持我們做這件事,那晚村民還請我們打邊爐吹水。」

試新嘢 藝術家要克服技術問題

邊庶樂樂的facebook live曾因炎熱天氣導致器材「hang機」,直播中斷,不過即使從田野搭舞台到移師網上平台,史嘉茵聲音裏仍是充滿元氣,說技術問題可以解決,「當然最初因為(疫情)冇辦法,但我又不會咁灰認為是冇計所以要在網上搞,我覺得又ok喎,以前找觀眾對我們是很難的挑戰,他們不少會說『好遠呀,點來呀』,今次我們不需去想這個問題,這個計劃原意是讓人認識邊境地方,我們介紹了,自己有興趣可以再去,音樂只是一個工具,有些live片儲下來已有萬人觀看,觀眾的反應是一種鼓舞」。她說這也是一個機會,嘗試為記錄活動建立資料庫,「現在愈來愈覺得緊要,疫情過後數碼世界亦一定會繼續發展,我們也會去想當中的可能性」。

網站在受訪時仍努力建設中的「視覺博物誌」,背後也有藝術家要逐步克服的技術困難,文美桃和方韻芝分享說,因應各種手機、電腦呈現的版面模樣不同,他們亦需與程式設計師合作解決問題,「因為初次遇到,真係唔識程式的語言,以及網上需要去到怎樣的程度才可呈現想要的形式,版面要變通又一致。」文美桃說:「如我的網頁是自己寫,用wix(簡單建立網頁的平台)點砌都得,但高level的網頁就牽涉不同的電腦語言,我也是透過這個project才知這些潛在規矩,你見到網頁分了一格格、三排、橫橫直直,都有當中的限制,就如我畫一張畫,要透過文字去講,中間會有鴻溝,未必完全表達到。」

參與「超連結大廈」的創作者及單位超過30個,梁基爵兼任創作總監及程式編寫,他解釋以往的作品亦牽涉裝置、程式,「我一向有做,但主要是負責表演時如何控制機器、燈光,音樂如何同步這些部分」。至於網頁建立、設計等工作,他便交由之前合作過的朋友去做,亦會就觀眾的體驗不斷調整。Arts Go Digital共有68個項目,其中58個「一般項目」可獲30萬資助,「晉升項目」則獲50萬,藝發局表示「作品須展現更卓越的藝術價值、呈現更優秀創新的藝術形式,為受眾提供深入的互動和體驗」。梁基爵的「超連結大廈」申請到50萬資助,他笑仍是「有少少賴嘢,做大咗個頭,大家都蝕晒本」,因為10分鐘音樂、18間房,事實上要完成180分鐘音樂,已是一套電影的長度,拍攝亦比料想需要的時間長,「開得咁大就好蝕,可能要cut些單位至10個、12個,現在太有野心」。

馬會捐藝發局2000萬展68項目

藝發局行政總裁周蕙心受訪說,整個計劃由馬會捐助逾2000萬元推行,「開始籌備時是香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那是過年不久第一次推行在家工作時,當時成個香港、文化藝術界,個個都唔知點算,我們就想除了將政府資源資助藝文界,是否應該再做些什麼?」她說疫情是「一個催化」,「坦白說,我覺得藝文界應用新科技已不是行得好前,是未完全開發的領土」,她說藝發局在計劃中的角色是盡快將資助分配給不同項目,所以簡單設兩個款額,而非逐個項目評估資助額,再依局方一向處理計劃資助的做法公開徵選,經各範疇的資深業界人士及局內基金小組從256個申請中挑選受資助項目。

「真正的內容還需觀眾有耐性看」

梁基爵說這也是他的新嘗試,他知道10分鐘的表演對平日游走於講求「快、多」的網絡世界觀眾來說是挑戰,「我做的時候很多掙扎,網上觀眾欣賞的狀態很不同,我都知作品太長,但也想堅持,想告訴觀眾要有一些付出」,「其實是需要更多解釋和溝通,我覺得這對一件新事物來說是重要的,可能在宣傳、trailer(先導片段)可以是5秒或一分鐘,不過真正的內容還需觀眾有耐性去看」。

方韻芝之前參與或策劃的藝術項目與社區較緊密,包括「拾德好」年宵剩物回收活動、藍屋、「蘇波榮」社區廚房等,她說社區計劃與「視覺博物誌」同是講求參與(participatory)的項目,「不同在於,我們不會接觸到那個人,不會知那個人的真正想法,就如我影一幅荷花圖,是否就等於我是個鍾意做長輩圖的人?我拍的照片不一定『好係我』,在面對面的社區活動裏,我就真係識緊一個人」。不過她說,以不同主題蒐集相片,或會有不一樣的觀察,他們計劃有一個地圖版面,觀眾可用各個hashtag關鍵字搜尋相關圖片,「在我們的檔案庫搜尋結果,可能與Instagram很不同,到時可以互相對比」。

這場實驗重塑出新的藝術形式,也是探索人與人之間新的「超連結」關係,梁基爵不諱言創作這幢「大廈」,「疫情是藉口,香港才是重點」,作品風格奇異又帶點暗黑,「某程度上表現了香港的氣氛和狀態,在我們心目中,這幢大廈不在地上,而在地下,睇落各自各,但其實是統一又團結地做一件事,不必面碰面接觸,都可共同產生力量」。

1/超連結大廈:buildinghyperlink.com

2/視覺博物誌:visualdiaryarchive.com(更新可留意fb及ig同名專頁)

3/邊庶樂樂live片段:facebook.com/FragrantVillage

Arts Go Digital所有項目:www.artsgodigital.hk

文˙ 曾曉玲

{ 圖 } 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劉子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