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歐洲12大球會的歐洲超級聯賽政變迅速失敗,但這應該只是相關鬥爭的第一回合,各豪門暫且敗走,迎來的應該是持續的閉門角力與談判。球迷力量暫時贏了一仗,但未來的足球政治力量重組,球迷能有多少分量?
歐洲超級聯賽的建議在10幾年前已提出過。當年各種因素談不攏:其中兩個主要問題今天仍然沒有解決,一是沒有升降班制度,二是和本國聯賽的關係。
12大嘗試breakaway,令人想起80年代時英格蘭5大球會以脫離英國聯賽另立門戶逼宮成功,造就了今天的英格蘭超級聯賽。歷史在重演,電視轉播帶來的金錢收益,一直是幕後元兇。
由平均主義到足球資本主義化
剛開始有電視轉播時,英國的球會是反對的:理由很簡單,當年球會的主要收入是門票,如果球迷安坐家中就可以看到球賽,誰還會買票入場?於是開始時電視台會付「轉播費」,用意是賠償球會可能因此蒙受門票收入的損失。早年英國足球有很重的平均主義色彩。電視轉播費由4個組別的90多支球隊均分,於是80年代雄霸甲組的利物浦和丁組的護級球隊的電視分帳是完全一樣的,以體現球會的平等地位。
到了八十年代,各強隊開始覺得這很不合理,明明球迷只要看強隊比賽,強隊對碰收視率高很多,為什麼我要和其他80幾支球隊平分收益?當年5大球會(利物浦、曼聯、阿仙奴、愛華頓、熱刺)和天空電視台自行商討巨額的電視廣播合約,籌劃另組聯賽,並且成功誘使更多其他甲組球隊加入,慢慢英格蘭足總知道大勢已去,結果在1992年成立英超聯,從此電視轉播收益不需再跟三個較低組別的窮親戚分帳,開啟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之路。
這個故事和今天沒有兩樣:都是有錢的強隊不願意和弱隊分沾足球資本主義化下的收益,覺得自己的品牌才是主要賣錢的商品,如果足總/足協夠膽阻住我搵錢我其實可以踢開你。今次觸發12門徒發難的,一是全球疫情令他們收入大減,一是歐洲賽事的持續擴張令他們不滿。
90年代隨着衛星傳訊技術發展,直播足球的成本大降,光纖令居家電視可以有無限的頻道和時間。直播足球變成全球收費電視的最搖錢項目,也成為最有力的商業廣告載體。英超和歐聯等頂級球會賽事每周吸引全球數以億計觀眾,各歐洲豪門變成跨國品牌,商品銷售、賽事獎金、轉播費收益和商業贊助帶來的生意額,比30年前多無數倍。
80年代的歐洲冠軍球會盃,只有各國的上屆冠軍可以踢,亞軍或其後的只能踢歐洲足協盃,賽制是簡單的主客兩回合淘汰,一直打到入決賽。從促銷和製造高潮的角度來說,這賽制下比賽較少,頂級強隊有機會在早階段對碰出局,無法保證到準決賽和決賽階段是強強對壘的「世紀大戰」引起哄動。
球會主導遊戲 「新階級」生成
自90年代開始,兩個邏輯推動令歐洲的賽事無論在球會和國家隊層面都愈來愈多。第一當然是逐利的邏輯:多些比賽就會多些觀眾,門票、電視轉播、商業贊助和廣告的收入都會隨之增加。第二個是民主邏輯:國際足協和歐洲足協的選舉,都是以足總成員為單位投票的。自70年代夏維蘭治選上國際足協會長開始,承諾擴大比賽以令小國可以較易晉身決賽周,或者分沾歐聯等賽事收益,一直是拉票的不二法門。
結果是比賽愈來愈多:90年代歐聯(Champions League)的改組有兩個重大改變:第一是引入分組賽制度,令各隊起碼打足6場收一輪錢,強隊亦較難被爆冷淘汰出局。另外是不單各國聯賽冠軍可晉身歐聯,強國如英格蘭或西班牙由90年代的2隊到今天的4隊可以晉身歐聯,可以保證各大強隊會較大機會入圍。長期晉身歐聯的球隊獲得電視分帳、獎金、額外門票收入和商業贊助金錢,變成了21世紀最重要定義球會的階級身分,成為了一種「新階級」。
受惠於民主邏輯,小國球隊晉身大賽的機會增加。80年代的歐國盃,決賽周只有8隊,今年可是24隊。柏天尼出任歐洲足協會長的一項變化,是改變種子模式令小國的冠軍有較大機會晉身歐聯分組賽。這是今次政變的歐洲豪門不滿的原因之一,要在分組賽對着那些東歐呀北歐呀足球弱國的冠軍,近年歐聯分組賽的競爭性和吸引力都已減少,歐洲足協的新方案還要加到36隊,打更多無聊的分組賽,於是各豪門想着要先發制人。
我估計這次政變本來只是用來跟歐洲足協講數的,但是食相太過難看引起極大反彈。歐洲不少規模較小的球會已經因為疫情沒有門票收入而水深火熱,12強的行動很快便被標籤為只為金錢,不理本國所有人的死活。行動草率而完全低估球迷和各國政府迅速介入,令這成為最快失敗的政變,各大球會領導層形象大壞,鬧了個灰頭土臉。
豪門暫時退守,應該是稍避鋒頭後再與歐洲足協講數。需留意歐洲足協其實和各豪門有共同利益:各項收入始終要保障明星球隊持續有好成績在歐聯打得燦爛,關鍵只是誰來主導遊戲規則和分帳模式而已。根本矛盾未解:歐洲足協的當權者在政治上需要小國的選票,在金錢上需要保護各豪門的利益。可憐的是球迷和消費者作為所有金錢的最終來源,在整個遊戲規則的商討中完全不被代表。而對球迷來說,杯葛球賽其實不是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