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疫苗氣泡,譯得差? 慎防氣泡變泡沫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25日

【明報專訊】從去年香港和新加坡達成「旅遊氣泡」協議,到最近全體員工已注射疫苗的食肆可獲放寬限聚令的「疫苗氣泡」,你會否疑惑「XX氣泡」的用語是從哪裏來?

我們找來中英文翻譯專家、港大中文學院助理教授吳雅珊解答,原來英語世界一直有「support bubble」(支援圈)的用法。不過,「疫苗氣泡」就必然是港府獨創,吳雅珊亦覺得中文譯法礙耳,認為使用「疫苗安全圈」是較地道的譯法。

到底「疫苗氣泡」措施是否真能令氣泡中人安全些?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明很懷疑,並提出防止「氣泡」變泡沫的方法。

PART I

氣泡的翻譯

一、來自support bubble一詞

在網上劍橋詞典輸入英文字「bubble」,其中一個解釋是形容一班人經常互動、但和圈外人只有有限接觸,詞典提供的例子包括「support bubble」(支援圈)。記者追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突然冒出「bubble」用詞的源頭,是去年3月處於封城狀態的新西蘭政府提倡鄰居和鄰居之間組成「support bubble」,互相照應,令市民尤其獨居人士在抗疫期間不會被孤立。

根據政策,每個bubble代表一班緊密接觸的人,而在同一個bubble裏的人毋須保持社交距離。不過,政府則強調每一個bubble都應該是當地的(local)、小型的和具排他性,即是人們應該只和圈中人互動、不與圈外人接觸,才能保護自己、保護他人。英國在兩個月後,亦推出同樣政策。

接下來新西蘭和澳洲兩國2020年4月宣布推出「travel bubble」,直至上周開始兩國居民可免檢測和隔離地往來兩地,卻於不足一周後宣告暫停。香港原定於去年11月和新加坡合作推出的「旅遊氣泡」計劃概念亦一樣,可惜臨門一腳,本地爆發第四波疫情而擱置。而這個懸於半空的「氣泡」最近有新發展,本月12日特首林鄭月娥拋出「疫苗氣泡」路線圖,讓全體員工和顧客已接種疫苗的食肆,分階段放寬限聚措施。

二、讀者難理解 應用地道說法

不過,曾任立法會總翻譯主任17年的鍾龍山直言,港府所用的「旅遊氣泡」和「疫苗氣泡」翻譯欠佳,明顯是違反翻譯的基本要求:讓目標讀者能清楚了解譯文意思。他指,如果在他的工作範圍內,此譯法肯定「出唔到街」。

吳雅珊說,今次港府將英文travel bubble直譯為中文「旅遊氣泡」,好處是用字簡短,但就犧牲了意譯的好處——讓公眾理解的原則。而選擇直譯、意譯還是音譯,說到尾都是譯者的一種取捨,「如果翻譯目標是令讀者理解,就應該用較地道的說法,而不是太歐化的譯法。相比內地,香港較常用idiom(慣用語)的譯法,例如香港的電影戲名都不會直譯,主要是根據電影內容命名」。

不過,直譯有一個好處:毋須為詞語下定義,將理解的責任推給觀者。

鍾龍山建議「疫苗氣泡」應該要取其意思,稱為「免疫群態」(一班已接種疫苗的免疫人士群體狀態)。吳雅珊對此卻不表認同:「接種了疫苗就是否等於免疫?所以意譯都有問題,就是對詞語下了定義,但亦有可能出現一些誤解。」政府不解釋是不在乎市民不理解?吳雅珊續說:「是的,對於譯者或政府來說,我只需給予一個官方譯法,將責任放在讀者身上,自行理解、尋找事情(旅遊/疫苗氣泡)來龍去脈。」不過她又提醒,要公平地說一句,原本travel bubble這名稱本身,即使以英文為母語的人都不是一看便明白箇中意思,而要靠政府多解釋。

三、如何譯? 需加注解

吳雅珊說,有媒體將travel bubble譯作「安全旅遊圈」,她覺得這是較理想的譯法,「起碼望落去,似番中文」,因為香港人平常不會這樣用「氣泡」這名詞。要取得簡潔和意思的平衡,譯作旅遊走廊(travel corridor)是可行,「但要考慮一致性,如果用了安全旅遊圈,那vaccine bubble叫疫苗安全圈?公眾又是否明白?還是要稱作已接種疫苗群體?」

她補充,無論哪個翻譯均需加上注解,因為這是新簡稱,不是公眾一看就完全掌握其意思,「所有文字其實都是符號,本身文字是沒有意思,是你賦予文字意思」。

PART II

令氣泡不變泡沫

一、餐廳氣泡不成立

簡單來說,「XX氣泡」代表了一個安全圈,只要身處圈內,人們即可自由互動:在支援氣泡之中,人們可以彼此支持;在旅遊氣泡中,兩個國家的人可以隨意旅遊;疫苗氣泡中,接種疫苗的人可以和其他已接種疫苗的人社交。

不過,梁子超質疑港府的「疫苗氣泡」是否真的可以形成安全圈?因為他覺得要有邊界才能夠稱為氣泡,如果無邊界,這個氣泡就只是一塊平面的「蜘蛛網」。例如在醫院內清楚劃分clean team和dirty team,明確分開食飯和活動地方,才能夠在clean team形成一個安全氣泡;或以家庭作為一個氣泡單位,當家庭中所有成員都接種了疫苗,的確起到一個安全氣泡作用。不過以政府現時建議,以一間間餐廳為單位,根本無法確保氣泡裏所有客人都已接種疫苗,那麼這個氣泡就不成立了。

「政府的『疫苗氣泡』其實沒有特別的理論或科學基礎支持有助控制傳染,因為餐廳的客人來自五湖四海,沒可能只做打了疫苗人士的生意。如果社區疫苗覆蓋低,即變相要食肆不用做生意。」

二、應以家庭為單位

餐廳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傳播途徑,今次新冠疫情較明顯的傳播特徵是家庭群組,因此梁子超認為如果政府希望推行「疫苗氣泡」,更應以一個個家庭為起點,始終人類聚居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而以家庭為單位是可以覆蓋香港絕大部分人口,「家庭才確實是一個疫苗氣泡,因為一家人接觸是無可避免,如果確保到全家人都打了疫苗,一來保障個人,不論接種科興或復必泰疫苗,都有五成或九成保護,即把病毒帶回家的風險會下跌至少五成,而一旦染病,家人有中度和嚴重病徵的風險亦減少。第二,大大減少家庭內的傳播風險」。

做到一家人的疫苗氣泡後,才拓展到社交圈,鼓勵朋友和同事接種,「就算整個社區的風險相對高,最起碼在你的社交圈子,風險可大大降低」。

他認為比起強迫餐廳員工接種疫苗,或招致勞資糾紛,更好的方法是政府為打了疫苗的家庭提供誘因,例如證明全家人都接種疫苗,到一些地方便可享優惠,成效會更高。

三、香港疫苗接種率低

其他國家是否以家庭為單位推廣疫苗接種?梁子超慨嘆,其他國家都沒有疫苗接種率低的問題,「疫情嚴峻的國家,人人爭着打疫苗;沒有資源買疫苗的國家就不用說了,都無得打。大部分國家都無虛驚,只有我們驚中風驚心臟病,但其實兩隻疫苗(科興和復必泰)全球都打了千萬支,都無問題(沒有證據引發中風及心臟病),是香港的特有問題。只有香港如此不幸地,我們有疫苗,但有誤解,令所有人都卻步,才需要這樣做(催谷接種疫苗措施)」。

談到疫苗氣泡會否變成無用的泡沫,梁子超說:「我們以前很多抗疫政策到最後都變成泡沫。」所以都是要看實際推行後的結果,現時「疫苗氣泡」只在建議中,未真正落實,所以他不會斷言,「這個世界什麼方法都不能排除,只要你有效果,又不會弄至『七國咁亂』的就沒問題,但問題是如果見不到效果的,當然負責的官員要自己去善後囉」。

四、反效果?

梁子超認為,如果政府在不改動現時的防疫政策之下,推行這個疫苗氣泡亦未嘗不可,但最擔心是強行以疫苗氣泡代替現時的防疫措施,造成防疫漏洞,「疫苗如何有助控制疫情?是當社區接種疫苗的人數覆蓋率高,減低病毒傳播,令到社區病毒源慢慢減低,但是需要時間和高覆蓋率。不要以為人們打了疫苗後兩星期,氣泡即時可以有效減低社區傳播」。

他擔心疫苗氣泡會招致反效果,尤其是政府考慮讓打了針的人參與大型聚集,「在疫情不受控時有太多大型聚集,當然是有可能引致爆發,因為疫苗不是百分之百保護,場所都不是百分之百分到clean zone、dirty zone。當疫情不能夠控制時,靠所謂的疫苗bubble是不會有效防止疫情傳播,反增加傳播和爆發風險。純粹靠疫苗是不行的,根本沒有人能夠劃出一個bubble,餐廳根本是沒有bubble,而是一個蜘蛛網般擴散出去的客戶群,那如何形成一個bubble?」

文˙ 彭麗芳

{ 圖 } 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