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水墨、盧亭「現身」大館 香港藝術超越中西混雜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30日

【明報專訊】香港都有藝術史。走入大館的新展覽,藝術家虛構港人祖先來源為盧亭,為牠做雕像,成為本地重要文化圖騰,繼而追溯歷史,數十年前,香港藝術與世界頻繁交流,在外地辦過香港當代藝術展覽,請全球藝術家參與繪畫沙龍。

大館同場另一場展覽,則以當代概念視角重新理解水墨藝術。水墨畫不一定是山水畫,可用當代的概念與美學映照城市人的共同生活,不少香港藝術家甚至以水墨提出激進的文化主張,如城市主義與性別解放。兩展可見香港藝術過去、現在的前衛面貌。

香港藝術文化,從來不是中西合璧這樣簡單,從解構夏碧泉藝術檔案的「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迹」展覽,到以當代都市主義及性別為題的「墨城」水墨藝術展覽,可從兩個角度看香港藝術面貌。大館藝術主管Tobias Berger說兩個新展覽同期舉行,是巧合。

「咫」從香港藝術歷史尋找香港文化身分,由亞洲藝術文獻庫策劃。展覽設在較小的展廳,可以見到一個屏幕,上有大山的投射影像及直立魚兒的剪影,屏幕下有一雙有點像魚鰭的腳。走到屏幕後,終於見到盧亭雕像的真身,上半身是魚,下半身是人,傳說中居住在大嶼山。1997年6月30日,藝術家及策展人何慶基於香港藝術中心舉辦「香港三世書」展覽,在回歸前夕探討香港的前世今生,他以「類考古發現」的手法處理盧亭,模糊虛構故事和史實的邊界,說盧亭是香港人的祖先。

策展人黃湲婷笑言,盧亭是「香港策展第一圖騰」,多年來不少文化作品用此意象,如天邊外劇場的《盧亭百年夢終章》,陳果導演的《三夫》,也有評論人從周星馳的《美人魚》聯想到盧亭。今次豎立的盧亭,參考1997年由舞台繪景師姜志名製作,存放於何慶基的大學辦公室的盧亭雕像,以玻璃纖維重製。黃湲婷把盧亭置於屏幕後,「因為很多做藝術的人知道盧亭,而未見過盧亭真身」。雖然盧亭是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徵,卻充滿神秘感,今次盧亭「現身」,不容錯過。

重現夏碧泉紀錄文獻

生於1925年的夏碧泉,既是攝影師,也是藝術家。他由1960年代起蒐集極多香港藝術歷史片段,30年來拍攝了2500個展覽,擁有逾600箱橫跨半世紀的文獻資料。他的檔案本來存放在一個位於土瓜灣「唐八樓」的工作室, 後來其家人交予亞洲藝術文獻庫暫託。

今次展覽以場景分類,共有9個場景,5件委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其中一個場景重現夏碧泉的工作室,是策展團隊委約新德里藝術組織Raqs Media Collective製作的《未記帳》。場景是一張沙發,蓋上一塊用抗拉、抗剪和防水的Tyvek質料製作的「車冚」,還原夏碧泉工作室給Raqs的印象和感覺——到處是雜亂的盒子,箱、手作、書架、Tyvek包裝紙 ,體現了處理文獻的工作與藝術家生活如何緊密。

多得夏碧泉對香港藝術的熱愛,留下重要的藝術文獻,亞洲藝術文獻庫團隊說他的檔案能破除「香港沒有藝術史」的誤解。記者和黃湲婷聊到,大眾總以為香港文化就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但讀夏碧泉的文獻,可拆解這說法。有一場景,用影片方式展示夏碧泉的拼貼創作,他剪貼了室內設計書籍、雜誌等出版物,黃湲婷說小小的拼貼簿卻有東南亞、英、美等多國的素材,可見當時香港市面流通着多國的視覺文化資料。

在另一場景,展示了1962年香港舉辦的「第二屆香港國際繪畫沙龍」場刊 ,活動公開邀請多國藝術家,趙無極也是座上客;1982年在菲律賓馬尼拉大都會博物館曾有「當代香港藝術」展覽,黃湲婷說當時馬尼拉的藝術發展比香港蓬勃,夏碧泉保留的展覽場刊,證明那時香港當代藝術在亞洲甚有地位。所以說,香港的藝術生態並非始於買賣藝術的藝博會,團隊透過深入研究挑戰這些假設,重組香港藝術與亞洲和世界藝術圈的關係。黃湲婷說,香港藝術並非東和西的混雜,遠遠複雜得多。

大海中的難民與執紙皮阿婆

要說中西合璧,不能不提普通人對水墨藝術的刻板印象。相比起尋找香港文化身分的「咫」展,「墨城」策展卻並非以香港社會為主,策展人之一Tobias說重點是水墨藝術家對城市主義(urbanism)、社會結構、性別(sexuality)議題的表述,一共有19名藝術家參展。Tobias謂水墨藝術不止是山水畫,也可以是描繪當代城市人共同生活景况的藝術媒介。

第一個展覽廳會見到高高掛起的藝術品,作品框架底部對齊,高度不同的作品就像城市不同高度的建築物,也令人聯想到維港風景,策展人唐凱琳說是策展安排之一。由入口看起,展覽先講來港移民,例如陳福善1985年的《非法移民》,畫中小船上滿是來港難民,他們被迫下海與魚同游,畫家用繽紛活潑的色彩和筆觸關注當年來自越南與中國內地的難民;旁邊朱興華的畫作《求存》,在2017年完成,以「推架車仔返工執紙皮」的阿婆為描寫對象,講述動盪社會中人求生存的困難。

Tobias認為陳福善和朱興華兩名藝術家,處於以水墨繪畫山水的傳統,和以水墨繪畫當代概念的思潮之間,帶來水墨媒介的突破,可由此切入看他們的藝術成就。Tobias提到另一藝術家丁雄泉,畫作雖常出現在展覽及拍賣會,人們卻只欣賞其作品的美,今次展覽的安排能突出藝術家前衛的面向。

九龍皇帝與沒精神的獅子

水墨藝術世界總是男性畫家居多,今次有不少女性畫家參展,香港女性畫家中有梁嘉賢,其作品《夢露台》和《獅子沒精神》,以嫻熟工筆技法繪出柔和美麗的水墨畫,卻在細節中思考社會問題,如以趴在山上累透的獅子為喻。畫家馮凱珊也以動物入題,用工筆技法繪畫近作《八獸圖》,鬥獸棋盤上的獅子老虎小狗老鼠,暗示弱肉強食的社會狀態。

最後的展廳有最矚目的九龍皇帝曾灶財塗鴉電箱,他因堅信港英政府奪其土地,奮力在公共設施上書寫,墨寶卻演變成香港的視覺符號。曾灶財的作品多次提及女王,同一展廳,藝術家石家豪的作品《保衛女王》與鄧啟耀關於皇后像的作品《維多利亞公園》並置,相映成趣,當中鄧啟耀用平面的畫表現皇后像曾被運到日本又送回香港,在維多利亞公園安定下來後卻被年輕行動藝術家潘星磊淋紅油的故事,呈現歷史變遷與社會張力。

學者亞巴斯(Ackbar Abbas)曾在其1997年出版,經典的香港文化研究著作提到,香港文化處於「消失的文化」,即明明有文化卻總是不能呈現,也被購物天堂、小漁村、中西文化交匯處等簡化論述主宰,使真正的文化無法扎根。所以展場的盧亭很重要,因其雕像形式,使虛構神話角色成為可看見甚至觸碰到的存在。而在「墨城」,從策展人挑選的水墨創作,也見香港藝術家前衛的文化主張,是對社會現况的有力批判。展覽最後兩份作品,出自林東鵬,其中一份在去年國安法通過後,他在香港藝術館做的一場表演,當天下雨,他拿起油性馬克筆記錄打在窗戶的雨點,在這份作品的藝術家自述寫下這一句︰「雨再大,我還是在雨縫裡看見香港。」

●「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迹」及「墨城」

日期︰即日至8月1日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中環荷李活道10號)

網址︰bit.ly/2QZLjkH

bit.ly/3tROERo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藝術展 墨城 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迹 展覽 大館 文化力場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