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菲律賓同鄉 給予合理回報 可持續「慢家具」生產正義

文章日期:2021年05月18日

【明報專訊】因為開家具店,Pristine Lampard得以與故鄉重新連結。她在菲律賓出生,美國長大,定居香港7年。成長的背景,令她長期關注弱勢社群。最近她找來菲律賓小本經營的工匠,製作家具及定價,賣到香港,讓工匠得到應有回報。即使與家鄉相隔萬里,亦無礙她與彼岸的人牽上線,把家鄉工藝發揚光大。

「有時認得某些家具是菲律賓傳統工藝,卻沒一句credit,真的令我蠻生氣。」Pristine坐在菲律賓製的硬木梳化上,以一貫溫和語氣訴說。茶褐色的木頭亮澤光滑,襯托着她小麥色的肌膚,令人聯想起那個陽光充沛的國度。菲律賓是她兩歲以前居住的地方,後來她隨父母移民至美國得州,出生地從此成為她的旅遊勝地,到菲律賓不外乎逛沙灘、潛水。她自言受美國文化影響遠多於菲律賓,「父母懂說菲律賓的他加祿語,但我是說英語長大的」。

離開金融業 轉職NGO滿足大

父母在他鄉由零開始的經歷,Pristine歷歷在目。小時候父母每天打兩三份工,輪流幫補家計和讀書進修。她也不負所望,在美國首屈一指的得州農工大學畢業。眼見接受教育能令一家人向上流動,她自小對平等機會組織、關注弱勢的NGO產生興趣。大學做過不少籌款工作,畢業後投身金融業,Pristine也不忘為NGO做義工,碰巧2014年她來港定居,主張教育外籍傭工財務知識的Enrich HK、人道主義援助組織DEFT Community,便成為她的義工落腳點。

兩年後她離開金融業,轉至非牟利機構Run Hong Kong做全職,「我很幸運能有這際遇,始終我的熱情不在於金融業」。Run Hong Kong主力為來到香港的難民及尋求庇護者謀福祉,「我遇到許多受性暴力的女士,經歷折磨苦難的男士」。她安排來自東非的單親媽媽進修英文、電腦知識,裝備自己,讓她得以到本地律師樓實習。最近Pristine亦與難民及尋求庇護者聯手撰寫食譜,讓他們以食物聯結彼此。一路走來,NGO工作給她不可言喻的滿足。

發掘菲律賓沒門路工匠

在NGO及社企打滾的經驗,醞釀了她開創自家品牌Dalisay Collection(DACO)的理念。她開宗明義說,DACO是營利生意,雖然不是NGO,卻融入了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生產正義等這年頭愈來愈被普世重視的價值。未開始生產家具前,Pristine先是多次飛到菲律賓,特地發掘規模小、家庭式經營的工匠,「當地很多工匠已是大品牌的合作伙伴,我們想讓沒門路的人也能得到機會」。

菲律賓傳統工藝發達,工匠遍佈全國,織布的、織藤的、雕刻的,大家各擅勝場,Pristine讓工匠為作品自行定價,以確保他們獲得合理回報。

由香港設計師擬定的草圖,會交予菲律賓工匠過目,工匠就物料或結構提出意見,尤其像木頭榫接這樣精細的造工,更需要他們的專業意見。大家來回溝通,再敲定最終方案。除了注重溝通過程,她亦堅持只小量生產,「我們不是工廠式大量生產」,她提起slow furniture,即「慢家具」概念,這與批量生產、速食而便宜的家具相反,慢家具製作時間長,售價高,但勝在獨一無二,而且細緻打磨的工藝經得起時間考驗,耐用度更高。

售後復修延家具壽命

另外,Pristine引入護理家具計劃DACO Care Plan。Care plan常見於蘋果電子產品,原來家具也可以復修,「只要是非結構損毁,如刮損、杯子印下水印、暴曬下顏色改變等小問題,都可以交由香港本地木匠翻新修護」。客人減少丟棄家具,產品壽命延長,正正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精神。

視香港為家 盼學懂廣東話

祖父是中國人,讓Pristine的臉孔帶點華人長相,不認識她的人,常常劈頭便以廣東話與她交談,她笑說尷尬:「我聽不懂,倒是丈夫能以流利廣東話對答。」她來自美國的丈夫比她早4年定居香港,二人育有兩名可愛得像洋娃娃的小孩。要是沒遇到這段姻緣,還會留港嗎?她甜笑說:「我覺得會的,我享受這兒的生活方式。」她是個活得不太像expat的expat,住在新舊文化夾雜的大角嘴,喜歡其鄰里關係緊密,社區富生命力。平時她常在九龍區活動,如果到中環,「反而不知吃什麼好呢」,她攤攤手說。

定居7年,香港比起美國或菲律賓,更是她真正的家。「這兒有很美的大自然,公共交通四通八達,同時很國際化,你可以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唯一隔膜,是她還未學懂這城市的語言,「廣東話好難,但我得快點克服」,她禁不住大笑:「我不想孩子和丈夫都懂說廣東話,而自己不懂,他們幾個可以自己聊天!」

文:宋霖鈴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可持續發展 環保 菲律賓 家具 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