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好準備 迎接精彩退休歲月 50歲起建立熟男舞台

文章日期:2021年05月24日

【明報專訊】香港社會物質化,成功往往以財富、地位來判斷。男士以事業為重,在職場打拼數十年,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成就感、能力感、影響力,亮出「卡片」,有頭銜就有身分;退下來,人生就像關了燈的舞台,漆黑一片。若退休前沒有做好人生規劃,這個舞台就從此沒戲上,不再明亮。

我是一個資深社會工作者,20多年前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間青少年中心工作。不過,由於地區人口老化,青少年中心沒有年輕人來,長者居民卻欠缺服務,於是機構配合社署安排,轉型為長者地區中心。改變了服務對象後,中心變得鬧哄哄,每天總有幾百名長者到來,聽新聞,上識字課,參加粵曲班,在飯堂吃飯,又或讓社工協助申請各項政府服務,如入住老人院、經濟援助……

長者中心陰盛陽衰

我漸漸留意到一個現象,就是中心嚴重陰盛陽衰。每天到來的長者,七成是女性,三成是男性。當時我就疑惑:年長男士去了哪裏?一些前輩告訴我,因為男士壽命短些,所以中心少見到他們。根據香港人口統計,男性壽命的確比女性短,2019年統計顯示,男性平均壽命為82歲,女性則是88歲。不過,再仔細比較一下就會發現:60至79歲之間的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在80歲以上男女人數才有較大差別。所以「壽命說」似乎未能解釋男士不出現在長者中心的現象。

當時我們很努力營運這個長者地區中心,積極消除暮氣沉沉之感,但仍未能吸引那些寧願坐在公園的年長男士。這個失敗推動了我對年長男士需要之研究。

使用服務的年長男士們,他們開心嗎?身、心、社、靈都健康嗎?

60歲以上男士自殺率升

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公布,2019年每10萬人有13人輕生,高於2018年的12.3。而根據死因庭提供的數字,香港男士自殺率有上升趨勢,由2018年每10萬人有17.5人升至2019年的18.9人,其中60歲以上男性自殺率升幅較明顯。年長男士自殺率上升原因何在?防止自殺中心學者認為可能是年長男士的「角色轉變」問題,由「事業舞台」退下後,變為退休人士;而男性的性格及社會定型,令他們羞於求助,認為是弱者行為。這讓我回想起以前的訪問個案和男士服務需要調查,雖然是10多年前所做,但年長男士的需要和問題,卻好像沒有很大改善。

無所事事 失生活重心

記得一宗個案,年長男士居於新界區,居所鄰近海邊,從前工作繁忙,早出晚歸,60歲退休後,變得終日無所事事,每日沿着屋苑的海邊行,每日如是,苦悶得很,他形容自己毫無目的沿着海邊而行就像「緄邊」。另一名年長男士退休後,整日留在家中,滿以為可以好好陪太太,但卻因為「無手尾」、「整亂廚房」、「成日指揮家中大小事」,和太太日日嗌交。

另外,我在前機構工作時曾與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合作研究年長男士心理,結果顯示74%年長男士認為有工作很重要,賦予他們的意義:60%認為意義在於「收入」,近30%認為是「寄託」,22%是能「照顧子女和家人」及近20%是「能力表現」。而退休後之生活,有33%表示自己已不是一家之主, 22%表示與家人相處有更多摩擦。

沒有了「事業舞台」,男士又能否以「家庭舞台」來取代?退休後的男士闖入了太太的空間,朝夕相對,互相也要重新適應,自然需要很多磨合。沒有收入,不再是家庭經濟支柱,而且兒女長大成人,有自己識見,父親意見不再是絕對。家庭中失去了影響力和話語權,其內心苦澀可以想像。

而男士因性別定型之影響,覺得求助有損「強者」形象,是「無面」及「軟弱」行為,所以寧願做「公園阿伯」也不肯入長者中心。我過往的經驗看到,長者輔導個案中,主動求助的男士佔很少數,直至壓力爆煲,男人才用負面方法表達,如暴力、輕生。

■知多啲:3個「健康」 不做「獨男」

男士由50歲起應為自己建立一個「熟男舞台」,與「事業舞台」及「家庭舞台」並存,並預備有一天取代「事業舞台」。「熟男舞台」形式多樣,可按自己興趣、能力而建構,但目的是要為年長男士建立3個「健康」:

保持身體健康

根據以往研究顯示,年長男士退休後,最注重「身體健康」,「經濟金錢」反而不是首位。他們最怕身體衰老,要人照顧,所以不肯到被誤解為體弱者才去的長者中心。保持體能上的健康,盡量延後退化,保持自立自主生活,這範疇的健康最為男士認同,相關資訊也是最多,但具體實行最要恆心。首先,要從戒除煙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開始,其次是注重飲食和運動。具體實踐是建議選一個適合自己體質的運動入手,持之以恆地練習,強身健體之餘,更可打造時尚優雅外形。

平衡精神情緒

2018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網站顯示,超過六成自殺身亡人士都有情緒病,如抑鬱症及躁鬱症。年長男士自殺率明顯上升,顯示他們的精神情緒健康備受關注。本欄早前撰寫〈放下 放鬆 放任 寫熟齡快樂劇本〉的文章中(重溫:bit.ly/2QxFLy4),提出放下、放鬆和放任。「放下」是不計名利,追求人生下半場生活意義。「放鬆」是突破角色限制和別人眼光,安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和衰退,願意尋求幫助。「放任」是重尋夢想,學習新事物。做到「三放」,年長男士的精神情緒,就得以平衡和健康。

社交健康 最易忽略

沒有人是孤島,都需要朋友支援,參加活動獲得社會信息,和別人交流分享,人也會開明、開朗一些,情緒也好一些。然而此點最為年長男士忽略,沒投放時間細心經營。男士退休後,沒有了天天相見的「同事」和「下屬」,失去了「社交圈」,很容易變成「獨男」。所以,年長男士需要透過參與活動重新建立朋友圈,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很重要,避免「獨來獨往」。其實,透過投入一項運動或學習新事物,就是擴闊圈子、認識新朋友的好機會。

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交健康互相緊扣互相影響。運動及良好生活習慣,可延遲身體退化,但在自然定律下,身體機不能如青壯年一般。在身體機能漸衰退時,若能有積極樂觀的精神心理質素、互相支援的同路人社交圈,在樂齡科技設施輔助下,熟齡男士仍可保持積極開心的生活。

年長男士的「熟男舞台」,沒有「一家之主」、「強者」的性別定型,是一個強調發展自己、嘗試自我實現的舞台,打造身心社健康,過精彩人生下半場。

文:陳靜宜(香港老年學會總監)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