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從保育郵政總局 想像「新中環」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06日

【明報專訊】中環郵政總局,保還是不保?這個討論多年的問題,到6月18日也許有點眉目。自去年底政府宣布中環新海濱3號用地招標賣地,在本月18日即將截標,中西區關注組邀請3個建築師團隊用不同角度想像3號用地的未來。咦,當實際考慮怎樣用地,原來民間一直不活躍的討論,忽略了很多細節?有團隊代表提出,要關注的是整幅3號用地,不只是郵局﹗也有看過團隊方案的建築學者提醒,郵局不是人人想保,談3號用地的歷史保育,最實際還是要為整片用地想出新的價值。

公眾參與 「放題」拼湊空間

近年帶頭成立「鄰里關係研究所」、曾實地調查研究灣仔區公共空間的Architecture Commons,其創辦及合伙人何力輝、林彥卓就提出構想,讓大眾一同參與定義這塊「共享空間」的過程,「如在堅尼地城的公園(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很open-ended,大家用卡板就玩到癲晒,會自己創造可發生的事情。在3號用地也可讓公眾定義這個年代的civic space(公共空間),如大會堂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郵局亦然,這些都是civic space,在2021年香港,這些空間是否仍由政府為大眾提供服務?或是讓NGO服務少數族裔?又或會否有一間咖啡店,旁邊是公共空間?」

在他們的構想圖內,郵局化身為整片發展區域的入口,進入分為3個區域的空間,文化/古蹟部分有表演、展覽場地;運動休閒區可見球場;觀景平台放了一個景觀開揚的泳池,而3個區域未必是放他們所想的設施,團隊另設計了一個「餐單」,供公眾挑選3個區域可放什麼,如「文化/古蹟」部分可選擇小店街、美食廣場,也留個問號選項,歡迎其他新鮮念頭。公眾的參與,可以是街坊調查、街頭投票、1對1訪談、為空間設置砌模型等方法。

保留碼頭元素 設計地洞廣場

aona代表黎雋維一直研究香港建築歷史,他曾翻查資料,在一幅1986年的照片可見,昔日郵政總局前方未填海之前,地底設碼頭,讓船可停靠該處,將郵件直送郵局。「我們想在設計中保留這個元素,將以前海的部分變成一個下沉式廣場。另外在招標文件要求的建築高度,郵局位置用地最高只可建50米的建築,其實好矮,就算拆了郵局,新的建築可用面積也不比現有的大很多。」這個設計構思在郵局周圍加建空間,仿照當年碼頭上方長廊模樣,補足不拆郵局「損失」的面積。

而從廣場可進入郵局建築的地庫1層,共兩層地庫及地下、1樓亦會劃為零售商店,最高3層可作郵政博物館或其他文化活動之用,以及預留一些餐飲空間。「好多時大家有個誤解,保育就是不去發展,這一直不是我們的想法,這樣是把文化意義及商業用途有趣地混搭在一起。現在很多商業發展都會尋找一些文化特色為項目增值,這建築本身就能為商業元素增加特色。」

織造「蜘蛛網」 保愛丁堡肌理

前兩者著眼公眾參與、建築本身如何運用,Original Vision則提出四通八達的方案,創辦人Adrian McCarroll形容是織一個蜘蛛網,可通往中環站、香港站及海濱。政府曾就「中環新海濱」設計諮詢公眾,稱在2008年第二階段按第一階段收集的意見,提出園景平台方案,後發表報告指平台較大的方案比平台較小的方案得到更多支持。站在一條高架行人路看海,睇落幾正,不過Original Vision就嘗試提出另一種想像。

不只郵局 也保愛丁堡廣場

團隊中的保育專家Ricky Liu說他們希望保留愛丁堡廣場的原有肌理,亦是為保留公眾可享受的地面空間。以往幾年民間討論郵局建築去留,但Ricky認為我們要留意的,是3號用地的發展,更要預視4號用地的未來,而4號用地即大會堂以北用地。「若愛丁堡廣場只剩那邊,到4號用地發展,所有面貌改變,大家對愛丁堡廣場的概念就不再存在,變成『大會堂出面嗰塊地』。」他說愛丁堡廣場是包括大片的公共空間,而3號用地如果建造行人平台,「愛丁堡廣場的意義就會被園景平台蓋過,那不會被稱為『愛丁堡廣場天橋』,因為廣場的意義本身是一片地面空間。」所以地底3層的發展概念,是想辦法保留地面的公共空間,「而不是像西九龍站,把公共空間推到車站上方,我們嘗試將室內、室外的商業及公共空間再重新詮釋」。他以墨爾本Docklands為例,「同樣是海邊和有個摩天輪,就似一個street mall」,行人不再選擇上觀景天橋或入商場,而是在街道上既可購物,也能觀景。

早在2017年,黎雋維已寫過中環郵政總局的建築歷史價值,這座建於1976年的現代主義建築由時任工務局資深建築師曾廣敏任總建築師,而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亦在2016年將郵局與皇都戲院列入「瀕危遺產」(Heritage-in-Danger)名單,皇都戲院最後可以留下,然而郵政總局一直未喚起民間對保育的強烈迴響。另一邊廂政府亦早已明言,3號用地受高度限制,須以梯級式向海濱遞減,而郵局位置是可發展得最高的地點,保留郵局會影響位置的發展潛力,進而影響「在3號用地上發展150,000平方米商業總樓面面積的可能性」。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說今次是參考保育皇都戲院的經驗,邀請年輕建築師提出一些方案向政府顯示保留郵局與發展沒有矛盾。黎雋維認為郵局會影響用地的總樓面面積,「不是一個問題」,「其實3號用地是很大一片地方,郵局損失了的空間,可以將發展面積放在其他部分」,而且在政府招標要求中,亦要在用地中預留郵政設施面積,「拆了又起,為何做咁大嘥的事?」

3號用地截標在即,黎雋維形容今次以不同方案向政府及公眾提出保留郵政總局同時發展的想像,「是我們的finale(終章)」,期望發展商亦看到郵局其實沒有清拆的必要,更可為商業發展增值。

說服發展商 關鍵提出新價值

上周初3個團隊在港大匯報方案,Docomomo香港分會會長、港大園境建築學部副教授朱慰先提及會上不同專家的意見,而她認同的一點,是若要說服發展商採納民間方案,關鍵在於「3號用地整個配套將來對香港的公共空間有什麼意義?有什麼新的價值可以產生?需要有更強的說法去說服未來的發展商做更好的設計,包括保留中環郵政總局。將來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中心出發點未必集中在郵局甚至幾個遺蹟,需有更闊的視野」。

過往非牟利組織Urban Land Institute亦舉辦論壇討論「新中環」發展,關心如何在私人發展土地營造公共空間,朱慰先說也因3號用地的顯著位置,這些研討曾討論用地的發展如何塑造「香港的面貌」。她坦言雖然中西區關注組、Docomomo都希望可保住郵局,「但亦有聲音覺得它不是很有歷史價值,各有詮釋,唔一定要監人話佢係歷史建築,我們要知道有很不同的意見,如何令這建築保留得有意思?最重要問題是3號用地如何做到有價值的空間,看世界各地做得好的海濱空間,會考慮很多與景觀的配套、物料配套,如何帶起歷史的連繫,但又有新事物讓人enjoy,以及平衡與商業的關係」。而新發展隨時間演變,亦是可考慮的元素,「新的發展不是突然平地而起,在landscape design(景觀設計)通常亦會考慮它逐漸發展時如何與環境互相影響,各種配套、裝置如何漸漸改變空間的性質和質素;另外亦要將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放在規劃中」。

歷史建築需與空間產生關係

她留意到政府提出重建鐘樓,這也是備受質疑的一點,「拆了再起,會否suggest第時任何地方都可這樣?唔係話唔可以起番,但要諗下意義喺邊度」,用地的規劃亦要思考歷史建築與其他部分如何產生關係。

McCarroll說郵局價值在於它身處的空間脈絡,「我們是嘗試用現有的肌理放入新的想法,產生新的對話,創造出歷史建築群落」,「怡和大廈、郵局之間的空間,有很多大眾的回憶,亦有它的個性,如果失去這些個性,我們也會失去這個城市的一部分。這些年來香港已不斷失卻不同部分,你不會可惜沙灘失去一粒沙,但當所有的沙都沒有了,沙灘便會消失」。Ricky亦提出公眾討論往往各自聚焦郵局、大會堂、天星碼頭、鐘樓,他認為須一併將這些歷史建築放入3號用地的框架討論,亦要關心愛丁堡廣場的保育,才可喚起更多公眾關心。至於6月18日截標,是否代表一切塵埃落定?他仍然樂觀,指出項目各階段發展需時,即使郵政設施亦要待新建築起好才遷移,仍可把握時間建立公眾對用地的認知與關注,讓中標發展商因應民間聲音,願意為未來中環創造更具文化歷史意義的一片空間。

3號用地規劃部分要求:

1. 佔地47,967平方米,最大商業總樓面面積為15萬平方米

2. 建築物高度限制西邊最高50米,東邊最高16米(中環郵政總局現高30米)

3. 興建橫跨龍和道及耀星街的園境行人平台,全日免費開放

4. 提供不少於2.5萬平方米公眾休憩空間,當中1.2萬平方米須設於地面

5. 在3A用地重置位於3B用地的郵政總局設施,總樓面面積不得少於9,700平方米

6. 原址重建天星鐘樓

文˙ 曾曉玲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