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谷針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14日

【明報專訊】前兩天晚上看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NBC)的電視新聞,頭條是美國青少年患上嚴重新冠病症,需入院甚至深切治療人數大幅上升,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CDC)認為事態嚴重,鄭重呼籲12歲以上的兒童,速速接種新冠疫苗。電視台跟着訪問了一些學生,受訪者似乎對CDC的呼籲都反應正面,不約而同說會接種疫苗,傳媒也沒有批評政府為了「谷針」危言聳聽。

鼓勵打針=強人所難?

同是在北美洲,加拿大人更加為了無針可打而煩惱。加國政府本已洞燭先機,老早訂購了大量疫苗,多至每名國民可以接種5次的數量,這海派作風甚至引來國際輿論的詬罵,批評加國以本傷人,不管其他財力不及的國家的死活。怎知到了疫苗面世,美國老大哥卻六親不認,扣起所有疫苗自用,不管他人死活,連平時稱兄道弟的加拿大也不例外。我在安大略省的親友,除了因為封城不准上街,也因為災情嚴重,害怕感染疫癘不敢上街,指望疫苗打救,卻要苦等多時,當地政府,忙着應付市民「撲針」不成的怨氣,從來不需要考慮「谷針」。

放眼歐洲,疫情不遜美洲,各國市民爭相接種疫苗,「谷針」之說聞所未聞。至於亞洲及非洲國家,許多都無力購買疫苗,要靠別國送贈,連印度這個全球藥物(包括疫苗)A貨最大生產國,也因美國禁運疫苗原材料而要乞求外援,只有全民「撲針」,絕無「谷針」之譏。

由是觀之,美、歐、亞、非各國,市民對疫苗都渴求甚殷,有針可打的,均踴躍排隊輪候,苦於無針可打的,對疫苗望穿秋水;香港似乎是少有的疫苗供過於求,少人問津以致過剩的地方;政府或私人機構鼓勵市民接種疫苗,更動輒給傳媒譏為「谷針」。

「谷針」一詞,似乎是香港獨有,也是廣東話獨有,暫時還未找到貼切、神形俱備的英文翻譯;連翻譯成普通話也難,難處是,「谷」不單是催谷的意思,它也含有那若隱若現的貶意,暗示催谷者正在強人做一些不願做的事。

SARS教訓 抗疫寧多勿少

事實上,新冠疫苗對個人及群體的保護作用,對減低醫療系統的負荷,對挽救地方經濟的貢獻,在世界各地數以億計人士接種過後,已得到明證。香港接種率未達理想,主因應是疫情相對溫和,只是間有規模不大的群組感染,不像歐美等地的氾濫成災。香港人一向精打細算,感覺接種疫苗並非燃眉之急,加上害怕傳聞中的副作用,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影響下,接種率低是意料中事。政府作宣傳,推政策,提升市民接種疫苗意欲,是應有之義;私人企業提供獎賞,鼓勵市民接種疫苗是盡社會責任,俱不應冠以「谷針」之譏。有報章批評政府,高估了市民接種疫苗意欲,訂購了太多疫苗,為免浪費遭人詬病,被迫要「谷針」云云。我雖然對政府有不滿之處,但卻不得不認同政府訂購新冠疫苗的策略。曾經經歷過SARS一役的前線醫療工作者都知道,抗疫一定要做多,不能做少,今次港府能夠訂購足夠疫苗給香港人應用,可能是從SARS一役得到啟發。台灣的三無現象(無足夠疫苗、無足夠檢測、無足夠預防策略),引以為鑑。

今年願望,是全民皆「針」,香港解封可期,市面經濟復蘇。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新冠疫苗 谷針 霍泰輝 兒言自得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