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傳承「非遺」技藝 學紮蒸籠 創作一盅兩件家品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15日

【明報專訊】午後陽光悄悄照進舊式工場裏,一名蒸籠老師傅正熟練地做出一個個傳統竹製蒸籠。他已90多歲,不打算把工場傳人;蒸籠製作的技藝,似乎有一日會湮沒在工場一角中。

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480項之多,包括蒸籠製作、白鐵器具製作和廣彩技藝。為了把這些珍貴工藝傳承,嶺南大學和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了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當中幾個非遺項目製作技藝的課程,由傳統工藝師傅和當代藝術家搭檔,教授學生傳統技藝之餘,亦引導他們結合當代創意,令傳統工藝歷久彌新。

老師傅伙拍藝術家開班

「用竹做的蒸籠,既保溫,又不易有倒汗水。」蒸籠師傅呂明說。竹能吸收食物的水蒸氣,蒸出來的食物帶着一股淡淡的竹木香氣,不鏽鋼、塑膠等其他物料都不能代替。和呂師傅合作教授課程的藝術家丁樂融也喜愛竹這種天然物料:「它是環保的物料,而且令人感覺有生命、有溫度,每件作品也獨一無二。」

看着呂明用一雙巧手把竹片捲曲、接駁再磨平,逐漸做出一個竹製蒸籠,本身亦是藝術家的學員林嘉裕為此而着迷:「我本身很喜歡做手藝、工藝;而做工藝的人花一生時間努力地鑽研一項工藝,做到精益求精,我很羨慕這種態度。」因此,當她知道可以親手做一件自己的作品,便報名參加。

一根竹開始 砍竹講求以柔制剛

課堂中,呂明傳授學生如何從一根竹子逐步做出一個傳統竹製蒸籠,丁樂融則教授使用竹材的一些其他技巧,例如如何把它屈成90°等。林嘉裕回憶,上課時印象最深刻的步驟是一開始的「開料」,把原條竹枝用刀剖成許多薄薄的竹條:「最初看師傅開料時,鋒利的刀鋒貼近雙手,會覺得很危險;但經過幾小時不停練習,就會發現其實不用很大力,用陰力令它破開小小的裂口,然後順着勢把竹剖開。」呂明笑着回應,這正是「以柔制剛」的技巧。

「彈竹」藏傳統小智慧

她又回憶,上課時看見師傅在「彈竹」(即把竹條沿蒸籠竹皮內部圍圈)時把竹條稍稍屈斷,還想是不是出錯了;原來這是令竹條更貼合竹皮的方法。「一些製作中的傳統小智慧,真的要跟師傅交流過才知道。」林嘉裕在向丁樂融學習「屈竹」技巧前,也沒想過一根這麼硬的竹可以屈成不同形態。丁樂融笑言:「當你對這件物料很有興趣,就會愛上它。」

課程的最後,本身擅長以植物素材創作藝術的林嘉裕,結合茶樓「一盅兩件」的特色,製作出蒸籠形狀的家具組合。她慨嘆:「普通一個蒸籠雖然涉及好多工藝,但可能只賣十幾元一個,在香港這些工藝太不值錢,所以愈來愈少人入行,甚至已經後繼無人。」

林嘉裕表示,在未來會在創作中發掘更多竹藝的可能,也希望藉此提升竹製蒸籠工藝的價值。另外,她和其他4個學員在課程完結後會成為蒸籠工藝準導師,到中學開辦蒸籠工藝和竹藝工作坊,把傳統工藝傳揚開去。

■Info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周年展覽

日期:6月18日至7月4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10:00

地點:尖沙嘴河內道18號 K11 Art Mall地庫2樓

費用:免費

網址:bit.ly/3gaEeb4

文:鄧捷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好去處 廣彩 白鐵 藝術 工作坊 非物質文化遺產 紮蒸籠 蒸籠 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