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漁護署資料,岩石可分為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花崗岩屬於火成岩中的侵入岩,是由地幔的岩漿上升,侵入到地殼中,在地底緩慢冷卻結晶形成。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教育工作小組幹事鄧國章補充,岩漿冷卻可持續逾萬年,一般來說,冷卻過程愈慢,岩石上面的結晶顆粒就會愈大。
漁護署資料指出,花崗岩主要由長石、石英和雲母組成,長石約佔40%至60%、石英20%至30%、雲母5%,當中石英和長石都屬堅硬礦物,因此花崗岩十分堅硬。
香港不少有名的岩石景觀都是由花崗岩所形成。香港常見的花崗岩地貌主要可分為3個類別,包括層狀剝離、蜂巢結構和花崗岩巨礫。
層狀剝離
花崗岩因為是在地底冷卻形成,因此過程中一直承受着地面的重量。但當地面的岩層被侵蝕、帶走後,先前背負的重量也隨之減少。當這些壓力被釋放,岩石也會稍微膨脹,內部與表面產生呈水平的裂紋,就好像洋葱一般,有些人稱之為「石中生花」。這種結構在蒲台島或不少香港島嶼上十分常見。
蜂巢結構
露出地面的花崗岩受到風沙的侵蝕,在岩石的一些凹陷處不斷的加深磨蝕,最終使岩石表面留下一個一個的坑洞,赤柱和長洲可找到這類型的景觀。
花崗岩巨礫
花崗岩巨礫指的是大塊的花崗岩暴露於環境下,受到海浪、雨水、颱風和日曬等大自然力量的洗禮下,岩體崩解、剝落、風化,最終留下大小形狀不一的礫石,這些礫石通常集中在高地山谷或海岸。
鄧國章補充,花崗岩有明顯節理,因此風化作用通常也會沿這些凹凸位置侵蝕下去。還沒被風化的巨礫就變成了如佛手岩、靈龜上山、望夫石、呂字疊石等有名的岩石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