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效短 須密密補搽 天然驅蚊劑 過濃一樣致敏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24日

【明報專訊】夏天,為大家帶來的不止雨水,還有令人不勝其煩的蚊子。身處戶外,尤其植物或草叢附近,稍不留神就被咬得左一塊紅、右一塊腫。含DEET(避蚊胺)的驅蚊產品大家聽得多,但不少人對化學成分存有戒心,轉投天然驅蚊產品的懷抱,這些產品安全及功效到底如何?今次找來專家為大家一一拆解,並介紹2種在家DIY的天然驅蚊法。

雄蚊食樹汁 雌蚊咬人

蚊為什麼會咬人?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任君美說,雄蚊不咬人,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維生;雌蚊在產卵前則需要額外蛋白質,故需要吸血來補充營養。牠們如何尋找「獵物」?任君美指包括體溫、二氧化碳濃度和體味。一般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體溫都比較高;而新陳代謝速度快,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就會增加。人類的呼吸、汗水中又會帶有一種化學物質辛烯醇,蚊探測到就會飛過去。因此,體溫高、呼出的二氧化碳濃度高、易出汗的人,通常都是雌蚊的目標。「坊間說容易出汗的人比較惹蚊,都應該有些根據。」她笑說。

濃味驅蟲 發出「不要咬」信號

至於驅蚊原理,「某些植物具有濃烈味道,作用是保護自己,免受其他昆蟲打擾,人類便利用這些植物的特性來驅蚊」。常見含天然驅蚊成分的植物有薄荷、香茅、樟樹,這些植物都具有濃烈味道。任君美說昆蟲的觸鬚、腳及翅膀都有一些「受體」,當受體接觸一些氣味或化學物,就會透過神經傳遞信息,告訴牠們下一步應該怎麼做——飛過去或者離開。驅蚊成分就是向蚊子傳遞「不要接近」、「不要咬」的信號,以起驅蚊效果。

多種植物具驅蚊成分

天然驅蚊植物眾多,該怎麼選擇?任君美指,較常見的植物有香茅、薄荷,另外一些有濃烈味道的植物精油如聖羅勒(holy basil)、胡椒薄荷(peppermint)、印度薄荷(Coleus amboinicus,又名左手香)等,研究都發現有效驅蚊。

在天然植物中發現的驅蚊成分,包括薄荷中的薄荷醇(menthol)、香茅中的香茅醇(citronellol)、樟腦(camphor)、柑橘屬果皮中的檸檬烯(limonene)、百里香中的百里酚(thymol)等。根據2019年消委會的報告,除了上述幾種成分,市面上其他常見的天然驅蚊成分還包括雪松油(cedar oil)、檸檬桉油(oil of lemon eucalyptus,OLE)、檸檬草油(lemongrass oil)、大豆油(soybean oil)等。美國環保局將以上驅蚊成分列為「低風險除害劑」,但低風險不代表絕對安全,使用時仍有可能引致皮膚敏感。

植物精油 效用遠不及DEET

任君美又指,在不少實驗中,植物精油的用量就算比DEET高兩倍,驅蚊時效也較DEET差,用於人體,平均只有約1至2小時。例如其中一個實驗中,濃度25%的DEET有6.23小時驅蚊效力,而濃度50%的金盞花精油卻只能維持效力2.15小時。另外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指引,驅蚊活性成分低於10%的產品,未必能提供長時間的效用。任君美提醒,選擇天然驅蚊產品時緊記要留意濃度,也要定期補搽。

市面產品多非「全天然」

不少人選擇天然驅蚊產品,因覺得DEET有可能引致皮疹、水疱等問題。天然產品是否一定比化學合成驅蚊劑安全?任君美並不認同。「大自然有很多成分都帶有毒性,天然不代表無毒、無刺激性。研究也發現,天然驅蚊成分的劑量要比DEET濃很多,才做到同樣效果,但精油濃未必是好事,有些人亦會敏感。」根據消委會資料,香茅油亦可引致皮膚過敏,並輕度刺激皮膚、眼睛。她認為選擇驅蚊產品,最重要是看產品的驅蚊效果,以及對人體有無害。「假如一款產品對人體無害而又能驅蚊,為何要在乎它是否『天然』呢?」

「另外,你如何界定天然?」任君美反問。市面的產品大多不是「全天然」,商家一定會添加一些化學成分,讓產品的驅蚊效果更持久。另外,近年流行的「較天然」驅蚊成分如PMD(p-Menthane-3,8-diol,檸檬桉醇),雖有些PMD是從植物提煉,但亦有PMD是人工合成製造。她提醒讀者小心誤墮「天然」陷阱,也毋須聞「化學」色變,重點是要選擇合乎需求的驅蚊產品。

文:沈晴

編輯:蔡曉彤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