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電影關注難民 怒海漂流 反思「共融」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25日

【明報專訊】在白晝與暗黑交替中划艇,每日醒來都是一望無際未能見到彼岸的大海,甚至失去日子的概念。兩名埃及人參加划越加勒比海的比賽,遇上大西洋風暴險些喪命。記錄旅程的電影《划越怒海》是聯合國難民署第14屆慈善難民電影節的精選節目之一,借電影為當下約8200萬流離失所的難民籌款。

剛過去的星期日(20日),既是父親節,也是世界難民日。聯合國難民署在今個月舉辦第14屆慈善難民電影節,聯合國難民署資源拓展部總監(中國)林碧瑤表示,每年大會都希望觀眾從電影中了解難民的故事,「設身處地去理解為尋求安全而被迫離開家園的人之困苦,以及欣賞他們重建生活時所展現的堅毅與勇氣」。根據難民署公布的最新數字,去年逃離戰爭、暴力、迫害及人權侵犯的人數增至近8240萬人,比2019年底增加4%,是歷史新高。

40天划艇3000英里

電影節的4部電影中《划越怒海》的構思最特別。導演Marco Orsini記錄運動員Omar Samra及Omar Nour組成的O2小隊,由西班牙加那利亞群島往西出發,划向加勒比海的安地卡的經歷。雖然兩人不止是運動員,也是經驗豐富的冒險家,但他們要划越3000英里的大海,需要約40日時間,有一定危險;藉此電影,他們希望大眾關注難民處境,難民多是數十人擠在小船,在能載舟也能覆舟的大海中漂流。

在訪問中,Marco指最初製作此紀錄片非常困難,因為大部分比賽時拍下的珍貴片段已經墜入大西洋之中,幸而O2一人冷靜一人積極,交錯說起故事來非常有趣,導演刻意安排兩人分開接受訪問,加上訪問賽方工作人員、O2的家人和拯救他們的船長等,用他們的敘述還原故事,讓觀眾觀賞到長達70分鐘的影片。Marco的目標,是希望觀眾對於難民的遭遇產生同理心。

刺激觀眾產生同理心

在電影中,O2小隊穿戴整齊,在安排好的劇場中流暢地說故事。他們划越大海是失敗的,沒法抵達終點。他們失去固體食物和自動導航系統,而且暈船;小船更翻側入水,他們要坐充氣救生艇,即使之後有其他船用繩繫着救生艇,但他們也怕救生艇承受不住大船繩子的拉力,被撕開兩半……電影到達高潮時,兩人先後抓住大船船員拋下的繩獲救,Marco說︰「觀眾感到釋放,開始拍手,這也正正摑了觀眾一巴掌。如果你對這兩人的遭遇有同理心,那其他坐船走難的人,你為什麼不能對他們有同理心呢?」電影刺激觀眾感官,觸動他們投入故事,重新教育大眾。

難民署數字顯示,18歲以下人士佔所有流離失所者42%,2018至2020年間近100萬兒童一出生便是難民。電影最後訪問了坐船逃離敘利亞的難民,其中一人因得知自己將為人父,才做出冒險的決定,帶同懷孕的妻子坐上偷渡的船。另一名難民表示,在大海上的夜晚,要面對同舟人的猜疑,曾經與人打鬥,被人恐嚇要丟他到大海中。

導演最難忘的一刻,是Omar Samra母親分享自己用賽方提供的定位系統追蹤兒子位置,即使Omar Samra時常攀山冒險,但她依然非常擔心兒子,每日每4小時追蹤船的位置,當失去兒子定位信號時非常焦急,沒有消息只好強裝鎮定,抽離並安慰自己。看屏幕中情緒激動的她,不免想起其他失去兒女的父母親。

議題多元 冀消除對難民誤解

今年節目挑選4部電影,紀錄片《秘洞醫院》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提名,其講述敘利亞戰爭中一名女性打破當地父權社會性別定型,成為地下醫院的醫生及負責人。另一電影《別當我公主》是關於在黎巴嫩生活的難民女性學習戲劇,藝術的力量如何安撫長年戰亂造成的傷痛。《流離美國同志日記》是多元性別難民尋求庇護的故事。4部電影主題涵蓋人道救援、女性主義、藝術和多元性別等,重點在「共融」,希望消除人們對難民的誤解。林碧瑤說希望鼓勵更多人關注及支持全球的難民,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發揮所長,為社區帶來多元文化。

●第14屆慈善難民電影節網上放映

日期︰即日至7月6日

票價︰$100(單部電影)、$350(4部電影)

網址︰bit.ly/3qc2Y6n

《划越怒海》實體放映

日期︰6月26日

時間︰下午12:30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

票價︰$100

購票網址︰bit.ly/2TOcnVE

文:胡筱雯

編輯:王素怡

美術:謝偉豪

相關字詞﹕聯合國難民署 難民 難民電影節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