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醫常用於治療痛症的方式有下列3種:
中藥治療:內外同治
中藥治療包括內服、外用兩方面,根據辨證制訂相關的治則、治法及用藥,實則瀉之(祛邪),虛則補之(扶正)。證屬風寒濕邪侵犯經絡者,中藥治療可用驅風、散寒、祛濕的辦法;證屬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不通者,可用行氣導滯、活血化瘀的辦法;證屬肝腎不足、氣血虛弱者,可用補益肝腎、益氣養血的辦法。由於長者痛症病機多數虛實夾雜,在治療時需祛邪和扶正兼顧。內服中藥主要集中調治整個身體狀態,藉改善體質來紓緩疼痛。外用中藥,包括外敷、外洗、外塗以中藥成分製成的膏藥、藥膏、敷貼、藥油、藥酒等。外用中藥主要成分多為祛風濕藥、理氣藥及活血化瘀,功效可集中改善局部病灶狀態,促進氣血運行。
一般而言,如果只有一處地方出現疼痛,全身無明顯失調者,藥物治療方面傾向使用外用藥物解決局部問題;渾身痠痛,且痛症明顯與天氣變化有關,或伴隨全身虛弱時,治療傾向使用內服藥物糾正全身失調,或內外同治。
針灸:近部取穴通絡
針灸分「針刺」和「溫灸」兩部分。前者以針刺經絡上特定穴位,配合運針手法,疏通經絡,具體包括放鬆肌肉、刺激神經、促進血液循環等,有助改善炎症、紓緩疲勞、促進患處修復。後者主要透過艾灸或其他溫熱刺激,溫經通絡,散寒活血。
針灸選穴多數是在病灶附近穴位(近部取穴),或者是循病灶所在經絡選取遠部穴位。邪實、體壯者運針手法較強;正虛、體弱者運針手法較輕。在急性受傷初期不使用灸法,以免加劇腫脹和疼痛。退化性、勞損性疼痛,尤其每逢在受寒、不活動一段時間後痛勢加劇者,適宜使用溫灸。
推拿整復:筋骨弱不宜大力
推、拿、按、摩都是治療手法的名稱,以理筋手法直接刺激病灶,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有助放鬆肌肉及其他軟組織、鬆解黏連、促進血液循環。對關節結構異常(如關節錯位)者,運用特殊整復手法可在短時間內糾正問題。至於像拔罐、刮痧、整脊等操作,效用和推拿按摩相近。
若痛症原因為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軟組織異常,經檢查診斷及排除急性損傷後,可透過推拿手法直接治療。由於年長者筋骨較脆弱,且身體狀况比較不穩定,按摩不宜大力,時間亦不宜過長,一般以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