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70年代的一部小說作品,與當今最新的科技卻是天作之合。
卡爾維諾經典小說《看不見的城市》,當中的寓意與景象,奇幻與怪誕,在劇場的空間下如何呈現?VR的出現,可以帶來什麼衝擊?究竟虛擬與真實的界線在哪裏?
結合現場演出與虛擬空間
為什麼要用VR,為什麼要做VR劇場,其實這不是雞先定蛋先的問題。《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的構思及導演楊振業一直喜歡《看不見的城市》這部小說,也一直在探索VR的應用。「這次可以說是延續4年前與編舞Wayson Poon合作的《看,不見(城市);》,上次以舞蹈為主,今次是另一個方向,用小說文字,用劇場形式探索。其實沒有想到是科技還是文本先行,看小說時已經想像到入面的世界是要用VR呈現。」《看不見的城市》小說中的主角是忽必烈與馬可孛羅,作者混和了忽必烈的歷史故事與《馬可孛羅遊記》,內容虛實交錯,結構非常精妙,所以楊振業認為小說很適合用VR呈現,「卡爾維諾除了改編《馬可孛羅遊記》,亦用想像力去創作馬可孛羅講述的55個城市,這些城市都是十分富想像力,如果真的是看得到的話也很超現實。所以我們根據小說文本的兩個部分創作,一部分是忽必烈與馬可孛羅的對話,由兩個演員現場演出。而55個城市的故事則是VR的部分」。吳偉碩(梵谷)和陳瑋聰分別飾演帝王忽必烈與異鄉人馬可孛羅,而觀眾亦會戴上VR裝置參與,所以是結合了現場演出和虛擬空間。
節目英文稱endgame,也是來自小說其中一章節,「我認為是書中的高潮位,是忽必烈與馬可孛羅不停談話,談一些比較形而上、比較哲學的話題,到了某個點卻不再說話,兩人開始下棋。這個棋局既代表很多城市,而忽必烈東征西討,建立王國,也像棋局,我認為此棋局的意象是一個重要元素」。雖然VR似乎成為一個噱頭一個賣點,但楊振業強調整個演出也希望回到原始的說故事,「卡爾維諾說童話說寓言真的很厲害」。
既有現場也有虛擬,場地的空間設計跟平日的劇場完全不同,沒有舞台與觀眾席的分隔。不過監製陳偉基提到因應疫情關係康文署制定了新的指引,其中一項是演員與觀眾之間要有某個距離。「我們不想用傳統的劇場形式,希望演員跟觀眾置身同一空間。但場地卻規定演員與觀眾要分隔起來,觀眾跟觀眾卻可以。於是我們想到像現在食肆用透明隔板的類似做法,把演員同觀眾分隔,不過當然不是用膠板,會有些科幻風格,實際如何當然要保留些神秘感。」器材所限,每場大概只能容納40名觀眾。「最大工程是要同時間啟動40部VR器材,而且又要清潔消毒。」真的不能小看這些「看不見的工作」。
一人戴一副VR睇劇場
VR不算新鮮,也愈來愈流行,除了打機外,展覽及一些參與式劇場也有應用,楊振業4年前創作的《看,不見(城市);》也有運用VR,「4年前礙於預算問題,只夠買一副,於是由我們演出者戴上,觀眾透過我們去看。這次觀眾可以一人一副戴着參與。今次可以做到,主要是因為VR的器材愈來愈便宜」。監製陳偉基卻補充說,現時般的應用很少可以提供給觀眾戴着參與,「頂多也只是幾個觀眾有份玩,因為一般利用VR只是看而不是玩。這次用最新的Oculus Quest VR裝置,去年才推出家用版,是不需要用手掣,戴上便可以感應到你的手。以前的VR要按掣,對很少打機的人可能要適應一下。這個新的VR裝置讓任何人也很容易上手,今天大家常拿着智能手機,習慣了touch screen,即使對科技不認識,只要戴上就知道怎樣去玩。而在這個節目的VR部分,是讓觀眾可在過程參與,要完成一些簡單的指令,有互動成分。所以今次VR的應用和內容可能是比較複雜,需要找遊戲公司製作VR的內容」。
虛擬世界與劇場看似是兩個空間,楊振業認為兩者也有相似的地方。「其實不是相對,VR跟劇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關於真與假。不過今天VR還是很新的媒介,肯定是不能代替劇場,但會變成一個很獨特的藝術形式或媒介,就像電影,100年前誕生時也是個新媒介。現階段大家也不太認識這個媒介, 體驗不是太多。VR不止用來做遊戲,或者是看360度的影片,可能這些還用不到VR百分之一的功能。如果VR真是成形,當是一個新媒介,用途可以很多。不過預計將來可能人人也有一副VR ,回看近10年的科技發展,看手機的廣泛應用,假若蘋果突然推出VR裝置,很快便會變得普及,可能到時不止應用在劇場。將來可能每人也有一副,情况會怎樣?其實也是未知之數,如何用,怎樣用,永遠都是問題。」楊振業提到VR的技術早於1980年代已誕生,當時只是軍事和醫學的專業用途。
「Go digital」 文藝新常態
因為疫情而衍生的所謂「新常態」,文化藝術的新常態,就是「go digital」,不論是直播還是錄播。當劇院重開,一切是否要重新開始,將VR放入劇場,只是工具還是兩個媒介的結合?「如果這個劇場作品只是VR試機show,倒不如去Sony試玩,買game一定好玩過入劇場。所以我們可首先問的是如何改變觀眾的視點,為什麼VR令你有第二個視角去看演出,若解決不到不如不做。」陳偉基認為《看不見的城市》這個文本確實是跟VR的概念緊扣,「小說本身其實也是關於什麼叫看得到,什麼是真實,好像忽必烈擁有全世界,但其實他從來只在皇宮生活,沒有看過這個世界,那何謂擁有一個世界呢?馬可孛羅好像曾到訪很多地方,但他也只是跟忽必烈說,是否真的到過這些地方呢?如何相信他?這個概念跟VR,甚至跟網上的影像很相似,如何相信是真?VR就是製造假象讓你覺得很像真,其實是在控制你的視覺,欺騙你的大腦,讓你信以為真。所以跟故事的概念很脗合,很有意思。」
陳偉基近年經常製作利用科技的劇場作品,對他來說這從來不是一個噱頭。「其實歐洲劇場很早已思考科技數碼這個議題,他們關注的是可以帶給觀眾什麼衝擊。疫情關係,網上節目如雨後春筍,但香港還只是在如何應用科技的層面。其實最大關鍵是要重新思考如何應用劇場,我們很理所當然地認為演出一定要有台燈聲,但如果沒有這些元素又如何?如果去年出現大量網上的演藝節目,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劇場放上網。現在可能是調轉問,為何要做劇場呢?既然放上網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又可以接觸更多的觀眾,何必繼續做劇場?如果答案不是因為對劇場的喜愛和熱情,美學上來說又是怎樣?所以我們要不停問為何觀眾要入劇場?你可以給他們什麼體驗?觀眾來到這個空間,有什麼感覺?而不只是用眼看,評頭品足一下。」
觀眾用身體去打機
陳偉基提到歐洲Immersive Theatre那麼火紅,來到香港也很受歡迎,某程度上是大家都是生活在資訊爆炸的地方,每天花很多時間用手機,看很多片,看飽了很多片,所以對觀眾來說要有新刺激。「如果還是繼續傳統舞台演出,你的戲不夠好看,做不到很精緻的作品,觀眾是不會接受,現在的觀眾是很聰明的,要給觀眾體驗,我形容似是觀眾用身體去打機。今天打機這回事不像以前般負面,只有後生仔才打機,現在人人也玩手機,也很習慣打機的模式。我想很適應打機表示我們很想參與一些事。那在劇場是否可以參與,是否可以拿一些東西,投入一些?這就是科技給劇場的衝擊。」
■《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
日期及時間:7月30及31日晚上8:45;7月31日及8月1日下午2:00、4:30
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票價:$300
節目查詢:www.facebook.com/paprikastudio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