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僑來港相逢恨晚 「自來熟」碰撞文化差異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13日

【明報專訊】港人愛去東南亞旅行,馬來西亞離香港只有約3、4小時機程,卻不及泰國、新加坡受歡迎。我們對這個主要由馬拉人、華人與印度人組成的多元文化國家,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模糊印象:除了吉隆坡、叻沙、生活節奏慢,大家似乎也說不出當地特色。馬來西亞華僑、Nicole's Kitchen創辦人黃婉秋(Nicole),14年前嫁來香港,從小說中文長大,熱情奔放的她,來港後卻處處「撞板」。即使同在華語圈,原來也有文化差異。

懂多種語言 隨時轉channel

假如你在街上與Nicole閒聊幾句,聽她那一口流利、無口音的粵語,絕不會發現她是馬來西亞華僑:「我廣東話是看電視學的,係咪講得幾好呢?我睇周星馳識笑㗎!」說罷自己忍不住大笑起來。香港人以懂得兩文三語而自豪,相比大馬這個由馬拉裔、華裔、印度裔,以及一些原住民族組成的多元文化國家,卻是小巫見大巫。

Nicole來自雪蘭莪州一個華人聚居的村莊——沙登新村的一個客家家庭。她說,馬來西亞人最基本懂得3種語言:國語(華語)、馬拉語與英文。當地華人在家中通常還會說另一種方言,例如客家、潮汕、福建話。「我們大馬人,就是『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

香港人霎時遇上外國遊客問路,或許也要停一停諗一諗,大馬人卻可隨時轉channel:「見到馬拉人就當然說馬拉話,與華人朋友一齊,就說國語,突然間阿媽打電話來,就彈一句『麼介事?(客家話,意指什麼事)』,完全可以無縫銜接。」

做事追求快靚正 適合港節奏

香港人做事追求快靚正,潮語「唔使急,最緊要快」道出箇中精髓。Nicole說,自己也是走路快、吃飯快、做事快,什麼都快,一般大馬人覺得她是「怪物」。她似乎有股用不完的衝勁,大學讀戲劇,畢業後投身傳媒,後來獲賞識,20多歲就遠赴越南,擔任日資化妝品公司管理層,管理約60名員工。她在越南認識了今天的老公,「膽粗粗」答應在香港定居,離開工作了7年的越南,2007年嫁來香港。當不少本地人都想逃離這座壓得人喘不過氣的城市,Nicole卻相逢恨晚,覺得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節奏的地方。

「香港人轉數快,做事不拖泥帶水,OK就just do it。」女強人變成全職媽媽,但也積極發展第二事業,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她在照顧兩個兒子的同時,10年前創辦主打手工果醬、醬料的自家品牌,產品屢屢獲獎,最近更在澳洲上架,闖出名堂。

創自家品牌 開陳列室重拾「慢活」

不過隨着疫情、社運,整個社會大環境改變,Nicole也在思考,不斷努力拼搏是否錯失了沿途的風景。香港人常嘲笑大馬人慢:當對方在家中「hea」,香港人已不知賺了多少錢!但這種「慢活」的態度,或許值得香港人學習,重拾生活的quality。訪問當天,Nicole特意買了一盆靛藍色的繡球花,素雅的花朵與以淺色木材為設計主調的陳列室甚為配搭。陳列室空間四四方方,窗明几淨。音響播着悠揚輕音樂,空氣中瀰漫淡淡香薰與掛耳咖啡的香氣。除了展示自家產品,另一櫃子放着一些寄賣的手工飾物。「我開showroom不是想做多一筆生意。你估吓這裏有無人來?我只想chill,望吓都覺得開心。」

請食飯惹猜度 學會「壓抑」

當然,搬到異地生活總不會一帆風順。不知是大馬人獨有的奔放,還是自來熟的性格使然,這股熱情讓初來乍到的她吃了不少苦頭。「香港人好驚別人對他好,會驚,有種防備心。」剛來港時,遇上投契的友人,Nicole會主動邀請他們來吃頓家常便飯,誰知換來一句反問:「去你家?是不是想借錢?」的確,在動不動就「幾千萬上落」的社會,香港人容易暗自揣度,無事獻殷勤背後定有原因。Nicole聽見卻覺委屈:「我沒有其他意思!我真的只想請朋友吃飯,但愈解釋就愈『此地無銀三百両』。」撞板撞得多,老公也忍不住開口:「Nicole,你可不可以學懂保護自己?不要一來就與人那麼親近。」她卻忍不住抱怨:「我天生性格如此!」另一個經典例子就是「得閒飲茶」:「我真的認為朋友邀請我飲茶!所以我每次得閒就找他吃飯,當那個人推我3、4次,我才明白:哦,原來他不是真心想約我出來。」現在她學會「壓抑」心中的那股衝動,「除非別人主動邀請我,不然我就在心裏當請他吃了一次飯」。

文:沈晴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外國人在香港 峇峇 娘惹 老鼠粉 mamak檔 板麵 客家 華僑 馬來西亞 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