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扉 感受別離 舞台上即興漂流

文章日期:2021年08月06日

【明報專訊】「踏過千里路 我哋 / 為何願意孤身走 別離」,音樂人黃靖為舞台劇《我們在此漂流》創作歌曲HOME,有這兩句歌詞。移民成為香港日常話題,他和本劇文學總監王樂儀在訪問中,問觀眾一句︰「在這一個香港,有什麼驅使你離開?」走與不走,看似是二元問題,但其中尚有人與人無形的連結牽絆,任何一個離別,都不是一個人,是眾人的事。

舞台劇《我們在此漂流》標榜包含3個元素︰現場音樂、踢躂舞及編作劇場(devising theatre),前兩者都算常見,那什麼是編作劇場?這種形式並不如傳統戲劇般有一份劇本跟隨,導演黃靖和文學總監王樂儀花時間與演員討論移民議題和自己親身經歷,演員要發揮創意以劇場手法表達自己對議題的想法,做多次即興創作後,把片段組織起來,成為最後表演版本,黃靖說是有點像拼貼畫,亦富有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特色。

王樂儀負責文字部分,她在創作過程中為「移民」蒐集資料,例如動物如何遷徙,又例如人口學家1885年提出的遷移法則,曾為遷移作定義,以定義拉開戲劇帷幕。表演繼續推進,演員各自的個人經歷、對議題的想法會加入表演中,在遷移的硬性定義下拆解其內涵。戲劇會以「最後的蘇聯人」故事作結,在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之時,有兩名太空人尚在外太空,回來時蘇聯已不復存在,那麼地名以至政治制度的改變,又是否原地上的遷移?

資料可以轉化為豐富的戲劇意象,然而演員個人經驗始終更為重要,也考黃靖引導演員的功夫。移民關乎離別,牽涉的是個人情感,更要褪去演員之間的隔膜,讓他們自在交流。他們參考了媒體平台「喱騷」《黃秋生大師班》的戲劇練習,要他們重複念一句不好笑的對白,直至觀眾笑出來為止。他從練習觀察表演者的特質,其實不少演員是黃靖和王樂儀在籌備過程辦工作坊時,從學員中挑選出來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專業演員,黃靖要觀察演員特質,例如由不太有表現力的演員負責以物品說故事的部分,反而能讓他發揮創意。

讀《回家》《烈佬傳》

他們也以寫作引領演員整理自己遷移的經驗,王樂儀會和演員做自動書寫(automatic writing)的練習,跟演員讀本地作家韓麗珠的《回家》和黃碧雲的《烈佬傳》等,讓演員回應這些作品,他們很自然地真情流露。因為移民話題太私人,所以兩人要慢慢打開演員心扉。王樂儀說︰「你現在說移民,不多不少都帶有些罪疚感,現在香港的處境,好像你的任何決定都關他人事。」表演希望呈現每個離別之中,人與人互相影響。通知朋友自己要離開,被留下的人如何面對?有足夠條件離開,為什麼感到掙扎?這些都因為人與人,人與地之間有引力。

黃靖大學時修讀戲劇相關的學科後成為音樂人,王樂儀也是填詞人,音樂是劇中重要元素,黃靖認為音樂是進入人內心的捷徑。他特意加入踢躂舞表演,演員將穿上特製的鞋,每一步踏在地上,聲音都會特別響,這種聲音在劇場中如何配合表演?黃靖也會安排演員念對白時跟隨特別的節奏,加上現場音樂演奏,貼近劇情發展和演員在台上的即興創作。劇中也有不少自創歌曲串連,而最後一首歌When You Leave You Behind,歌名已有兩種寓意,值得期待。

自覺無根 生存像漂流

劇名說「漂流」,因為黃靖覺得香港人都是drifter,「我覺得香港人的狀態是neither here nor there(既不是在這裏,也不是在那裏)」。他問王樂儀意見,劇名變成《我們在此漂流》,王樂儀希望強調「在此」這個字。她說上一輩偷渡來港,總有掛念的故鄉,但香港的政治狀態常變,香港人常常覺得自己無根,生存像漂流一樣。1990年代末王樂儀去旅行時,從啟德機場出發,就在赤鱲角機場入境。香港的歷史巨輪轉得極快,出生於香港的人承襲歷史,一早已是漂流狀態,香港人一直成長,選擇「在此」留下,或許是劇中所言的「引力」,是無法捨棄的事物使然。

● 《我們在此漂流》

日期:8月27至29日

時間:晚上7:45

票價:$28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九龍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

網址:bit.ly/3f9Q6co

文:胡筱雯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相關字詞﹕藝術 移民 即興創作 舞台劇 文化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