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疫症肆虐年多,大家在恐慌中慢慢適應下來,努力維持日常生活。抗疫衍生了很多新常態,尤其是資訊科技的運用,視像會議、網上直播、線上課程,變成工作和生活新模式。
新科技帶來方便,卻同時突顯新常態下數碼鴻溝。有否想過,社會上有些人,因着各種原因,未能運用科技應對疫情挑戰。這些人被邊緣化、被忽略,疫情帶給他們額外的傷害。
筆者在香港老年學會工作,因工作關係,見到兩類對象對運用資訊科技有困難,在疫情下倍受困擾。
第一類,是中年失業者。疫情持續令香港失業率上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餐飲業失業率超過10%。老年學會開辦長者及復康護理課程,讓失業人士透過再培訓,獲得轉職機會,投入甚為渴求人手的護理行業。記得疫情嚴峻時,因應限聚令,保健員、護理員、醫護支援人員、物理治療助理等課程都要網上授課。一名親自到學會報名的中年媽媽,當聽到要用Zoom線上上課後,便拿出她的「古早」手機,說家中沒有電腦、手機數據有限,也不懂得如何用Zoom……最後沮喪地離去。她的遭遇令我印象深刻、反思良久。
隔離令下 住中小型私院最無助
第二類,是居於小型私營院舍的長者。過去一年,香港各安老院舍為院友付出很大努力,為對抗疫情嚴格執行隔離措施。這些隔離措施就像一把雙面刃,一方面保障長者健康,卻同時令長者與外界隔絕,如困孤島,身心社靈大受影響,不少更出現抑鬱徵狀。雖有報道指有些安老院舍在疫情期間添置了不少資訊科技產品,如視像機械人、遙距診症,不過這只反映部分資源較充裕院舍的情况;相對較匱乏的中小型私營院舍,為了防疫,護理人手已見緊張,對資訊科技應用更是有心無力。在疫情期間這些小院舍單是維持日常基本運作已用盡最大努力,縱使知道資訊科技有助紓緩長者情緒,但礙於缺乏人手、知識或金錢,就算家屬提出訴求也無法實踐,長者及親友只能無奈忍受。
家鄉影片安撫暴躁婆婆
針對這些長者的困境,同事們構思了一個創新計劃「孤島移除行動」:借助科技設備,讓居於缺乏資源的中小型私營院舍長者保持社交連繫,與家屬視像見面,紓緩長者和家屬的負面情緒。行動獲「利希慎基金」及「仇景、傅少芳伉儷慈善基金」贊助,向26間院舍、2600個牀位長者免費提供科技設備,增加長者與家屬的通話次數,並提供康樂、培訓和復康服務。
獲得支援的院舍,使用免費獲贈的科技設備,為院內長者提供視像電話與家屬「見面」。短短數星期,家屬反映與長者視像通話的次數比早前明顯增加,雖然每次通話僅短短數分鐘,但看得見長者面貌,看得見長者在院舍日常生活及膳食,已經讓家屬放下心頭大石。更有家屬表示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視像通話令長者記得自己的面貌,雖隔着屏幕,但見到多1秒鐘就是多1秒鐘。
此外,每間院舍與外展團隊亦協調,透過平板電腦,用線上方式恢復因封院而停止的實體服務,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情緒紓緩等,避免長者因不能外出或參與實體培訓而引致機能衰退。就情緒紓緩方面,我們遇到一個有趣故事。一間獲支援院舍的主管說,一名住院婆婆只懂鄉下話,完全不懂廣東話或普通話,不能與院友和護理人員溝通;加上親戚朋友均在內地不能親身探訪,因此婆婆性情大變,經常向護理人員發脾氣和騷擾院友,影響院舍運作。主管有一天忽發奇想,嘗試透過平板電腦在網上搜尋婆婆聽得懂的方言影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婆婆看後真的整個人平靜下來,更嚷着「這是我的鄉下,我知道這是什麼來的」。
大眾化平板更勝視像機械人
學會在購置器材時,考慮小型安老院舍的有限空間和可持續使用,都選擇可輕易在電腦商場中找到,例如平板電腦、「八爪魚」腳架、流動數據卡等,操作與智能電話相近,價錢較大眾化。近年政府大力推廣樂齡科技,而幫到老人家的科技產品,不一定要是外國貨、貴價、高端,只要留意生活日常,再加點小智慧,就可達到近似效果。有獲支援的院舍員工表示,相比起智能機械人,平板電腦安裝於腳架上更有利長期臥牀或行動不便的長者使用,靈活的腳架,可在狹小空間內撥打視像電話與家屬對話;使用機械人反而需要長者「遷就」,因為與平板電腦不同,長者或員工都無法抬起機械人呢!
「孤島移除行動」已經結束,其間遇到很多感人和有趣的小故事。最大感受是,人們常說缺乏資源運用最新資訊科技,其實「資源」不一定是指金錢,更重要是啟蒙輔助。高齡人士(如院舍職員)若透過一步一步的指導,亦可以使用科技助己助人。就「孤島移除行動」的經驗,開始時讓院舍職員學習靈活運用「生活小智慧」,至完結時看見她們純熟運用裝備,效果媲美高端科技;以合理金錢資助,可讓長者、家屬和院舍3方共贏。
文:黎偉祺(香港老年學會高級經理)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