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疫苗抗疫的法‧理‧情

文章日期:2021年08月29日

【明報專訊】上周末經過濕街市,電台正在轉播最新疫情記招,幾個攤檔小販在高談闊論:「好明顯打針冇用又危險啦……」「真係唔明搞咩,我就梗係唔會打喇。」收音機聲浪很大,高官解說幾多天沒有本地確診病例,所有新的外地傳入個案都是感染了Delta變種病毒,而且大部分已經接種疫苗。媒體訪問專家,他們全部認定疫苗不能預防病毒傳播。對於大部分非專家的市民來說,實在不明白為何要推廣疫苗注射。究竟是政策出現問題,還是太深奧難以理解?

群體免疫的邏輯

過去數星期,媒體報道新冠疫苗的接種覆蓋率要有九成以上,才能達至群體免疫。本地專家紛紛表示認同,倡議百分百疫苗覆蓋。我完全支持全民接種疫苗,但對這個「九成接種以達群體免疫」的抗疫論點有點不解,在網上搜尋信息來源,發現原文並非來自什麼新的科研,而是有學者用舊方程式套入Delta病毒的傳染性系數推測而成。繁殖數(R0)是最常用的流行病系數,數值反映一個感染者可以將病毒傳給多少個人。以往的數學模型是建基於疫症初期估算新冠病毒的繁殖數2.5(即一個人傳給兩三人),推斷需要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口接種疫苗,才能有效保障剩餘的百分之三十不受感染。由於Delta病毒傳播效率高,它的繁殖數是舊病毒的三倍以上,學者再在方程式上加上疫苗的效力,得出九成接種才能對整體人群產生保護作用的結論。計算方法出現了問題?不是。而是「群體免疫」被錯誤引用。

群體免疫並非現實世界中的人體免疫功能,而是一個防疫概念。一個人接種疫苗不止一人受惠,當覆蓋率達人口某百分比時,沒有接種疫苗的人也得到保護。概念源自病毒需要同一時空接觸多個宿主(人類),才有機會在人群中擴散。當病毒接觸一些已經接種有效疫苗的人,便喪失繼續傳播的能力,而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接觸病毒的機會隨之大減,疫情因而消退。反對疫苗的人在高覆蓋地方坐享其成,還可以振振有詞的說盡疫苗的壞話!群體免疫應用與否,要視乎病毒的傳染性和疫苗的有效性。如果需要百分之九十幾的疫苗覆蓋率才能確保剩餘的人不受感染,根本不能發揮群體免疫。大敵Delta當前,疫苗預防感染的效能只是一般,病毒傳播效率仍高,任何有科學見解的人都應該承認群體免疫完全不適用於控制新冠疫情,並非需要九成人口接種疫苗才能達標。

不幸的是,「接種疫苗達至群體免疫」早已深入民間。當數據顯示疫苗效力不高,結論變成人群從此不能免疫!儘管疫苗的預防感染效力並非百分百,但是能夠減低患重症機會,其實明顯是上佳的防控方法。現時報章和媒體報道的多是某某疫苗引致嚴重後遺症、什麼研究發現疫苗並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是政府和專家覺得重症事小毋須多提,還是媒體不喜歡報喜?

着眼「群體免病」

回想新冠疫情初期,一眾專家熱切期望快速研發疫苗,務求病毒變成如季節性流感一般的低危病原體,寄望回復正常生活。儘管Delta肆虐,幾款常用疫苗的預防傳播力只是稍為下降,沒有消失。對於曾經感染的人來說,一項美國研究發現注射疫苗比不接種疫苗減低感染機率兩三倍。疫苗預防重症的能力頗高,以色列的數據證明疫苗減低重症的效力只因Delta而稍稍減低。換句話說,新冠疫苗十分有效,縱使不能發揮群體免疫作用,但確保群體免病(不是「免疫」)!多一個人接種疫苗,少一個人重病,醫療系統不被拖垮。

香港政府推廣新冠疫苗不遺餘力,但策略還是十分被動。也許高官愛民心切,知道市民害怕副作用,連忙勸喻眾人求醫,讓醫生鼓勵病人接種疫苗。於是乎,有慢性病的紛紛等待下次專科覆診請教醫生,公營醫療系統短的等三數個月,長的一年半載。找私家醫生吧?過去二三十年香港的醫生專科化,幾乎每個醫生都是獨當一面的專家,並不傾向為非自己專科範圍的醫學問題提供建議。有市民見了醫生反為更加擔憂,要見免疫專家尋求更專業的意見,某免疫專科門診排期到幾年後……今年二三月香港市民開始接種疫苗,到了明年二三月最早免疫的人部分的抗體水平可能已不足保護免病。這樣下去,根本不能同一時候大部分市民達至群體免病。不久將來情况會是天下三分:三分之一人剛剛接種疫苗受到保護,三分之一不願接種,還有三分之一早前接種但已失去功效!

防疫措施應與疫苗掛鈎

擴大疫苗覆蓋的最佳方法不是金錢獎勵,而是切實以疫苗作為回復正常生活的條件。香港地小人多,外出吃飯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食肆的公共衛生安全是首要。除了食肆員工必須接種疫苗外,食客理應全部完成注射兩劑疫苗。現在的食肆ABC區制度是不湯不水的做法,既然承認疫苗有效,何解不大膽一刀切,不接種疫苗的請勿進來。其他社交場合和娛樂場所也該以完成疫苗為開放條件,最近的郵輪公海遊不是提供了很好的實證經驗嗎?不願接種疫苗的市民的活動受到限制,才是提供接種疫苗最大誘因!任職醫療機構、學校和院舍的員工,接種疫苗是專業道德,毋須獎勵吧。美國有航空公司規定,沒接種疫苗的員工每個月附加200美元保費。既然「強制」不行,就應令到不接種疫苗的人承擔社會責任,而非懲罰接種疫苗的好市民。

現時香港境內沒有爆發新冠疫情,疫苗注射覆蓋率也逐漸上升,但限聚封關依舊。奇怪地,從外地到香港的市民或旅客,需要接受酒店隔離的日數有增無減。香港是全球少數強制21天隔離的城市。疫症初期,香港推行的是14天隔離。須知隔離日數的界定取決於潛伏期的長短,醫學上沒有潛伏期的絕對長度,隔離日數是以合情理而又能阻截大部分(不是全部)感染為準。當疫情嚴峻時將隔離期提高並非科學,而是情有可原的應急辦法。現時很多到港的人都已完成兩劑疫苗注射,將隔離期上調至21天的原因何在?天啊!是由於有接種了疫苗的人在到達後十幾天才確定感染?!專家說注射疫苗並不完全預防傳播,而潛伏期也沒有減短!對的,疫苗並不改變潛伏期的長短,而是減低了病毒的傳染性。以色列的大數據說明,接種疫苗後受感染的人CT值高,亦即體內病毒量低,傳播病毒的危險性相對下降。對於完成疫苗注射的人的入境管制,應該調節的不是隔離的日數,而是以較合情理的家居隔離、口罩令和限聚措施取代。

強制隔離(quarantine)是對沒有受感染的人執行的嚴限活動法例,存在人類歷史已幾百年以上。醫學進步使防疫聚焦傳染病的散播途徑,不以強制隔離個別人士為常設措施,只是在別無他法的非常時期採取的暫時性公共衛生手段。注射疫苗是防疫的實證方法,但沒有被充分應用,還要等更多數據?等清零XXX天?隔離營、酒店和居家隔離都必有漏洞,採樣的準確性不高,不可能做到某些專家期望的滴水不漏。完成疫苗注射不幸再度感染的人,其抗原和病毒量會較低,測試的準確性只會再加下降。如果認為隔離是首要防疫工序,不如索性交由懲教署執行,並且將日數加至一個月以上,以策安全。政府在電視播放廣告描述接種疫苗後的美好世界,是否自欺欺人?

懷念流感

新冠疫情自爆發至今快將兩年,不同國家城市所採的防控措施不一,回復正常生活的日子似是遙遙無期。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長者居於院舍超過一年沒有人探望;有患病家人進入醫院後沒有機會見面;有家庭因外傭未能到香港而不能妥善照顧家中長幼;有非新冠肺炎病人排期見醫生需時兩年;有家人居於其他亞洲城市但不能探望香港的親屬;有機師朋友失業年多……也許我們的高官專家盡是孑然一身的超然個體,毋須為家中父母子女長者煩惱吧,在疫苗不缺的今天繼續封城政策,不停叫大家不要掉以輕心。當限聚令仍維持4人聚集的同時,又見在商場觀賞奧運人頭湧湧,來自澳洲的大明星又毋須強制隔離,究竟抗疫是在情理法以內,還是……?

我懷念過去流感的日子,流感季前接種疫苗,流感病毒嚴重擴散時減少外出,人群聚集時候戴上口罩,疫情嚴峻時短暫停課。現在疫苗下的新冠病毒感染的嚴重性已接近流感,但流感時代的防疫方法卻已像是天方夜譚……

文˙李瑞山

編輯•王素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