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le F:服飾的暗場語言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01日

【明報專訊】上次談到同一時代的兩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與邱吉爾,同樣喜歡西裝三件頭配double Albert Chain,但前者較少戴帽,任由滿頭銀髮奔放坦率,與其精緻內斂的衣裝、身板正直的典型英人拘謹形象形成反差。後者喜歡佩戴帽子,時而顯露時而掩藏他的真實想法,不少影視作品,亦擅以這些配飾透露一個人的心思,給畫面留隱喻。

比如Darkest Hour電影中邱吉爾得知將接任首相之位,穿著妥當出發見佐治六世——時世動盪,眼前危機處處,心有緊張的他站在帽子牆前,他思考着要戴哪頂帽子。牆上有代表其政壇人生的海軍帽,日常用的Pork Pie、Fedora,他喜歡的Bowler、Homburg,還有更為休閒的Boater寬檐平頂草帽等;而他將要去見十分不想張伯倫辭職,也不希望邱吉爾上台的國王,他取下一頂更隆重而合乎禮儀的Top Hat。

配飾禮儀:姿態與度勢

強人穿衣,每件配飾皆有心思及態度——姿態與審時度勢。擅長以演講煽動人心的邱吉爾滿身是戲,他的配件亦如是。他的煲呔、手杖、懷表鏈都很交戲。他胖碩的體型穿不出羅素的清癯,但當他要展示氣勢,一插腰撩起外套下襬,露出大幅的背心與懷表鏈,比更多外形優秀的政客霸氣。他的名照「憤怒的邱吉爾」(The Roaring Lion)攝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他到訪美國,他搭着手杖反手插腰,怒目像要吞噬敵人的雄獅,氣勢振奮民心。

那個時代政客的著裝耐看又充滿故事,不止因為處身國際大變中,那時男裝規範亦在建立與演變——在這些兩次大戰之間的英倫人物,著裝不若19世紀的貴族精英般過於奢靡華貴。西裝的體系才剛在19世紀中期由Beau Brummell糅合,其後才發展出紳士的遊戲,偏向低調從容,着重講究細節。如此時刻,有些微微固執的半老派人仍保留即將被時代冲刷掉的穿衣規範。如邱吉爾的手杖源自象徵身分地位的權杖,張伯倫則更常攜帶長柄雨傘。在襯衣領上,張伯倫始終鍾情較正式的翼領(Wing Collar),在19世紀中期興起的拆卸式硬領,立起的翼領包着頸部,只在下巴附近翻出明顯的線條,突出臉部線條,增添尊貴嚴肅感。

西裝左邊:權力沒有中間取態

當然邱吉爾不能穿出張伯倫的挺拔,身形所限粗脖人士穿不好立領,但虎背熊腰更顯其獅性,他有帽子、手套、雪茄。兩個男子政治取態不同,但皆擅於塑造形象,體現男人的權謀——有什麼方便得過用隨身之物展現態度,甚至發號施令?

Darkest Hour有場國會會議,邱吉爾被任命首相後,首次在下議會演說,大部分議員看張伯倫頭,邱未演講前,張將白色袋巾展開攤平放在腿膝上,若邱發言符合其反戰理念,他揮一揮袋巾,全部人緊隨拍手。但邱吉爾以一連多個victory的排句,表明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打贏這場大戰,他演講才完,張伯倫已將袋巾摺疊塞回外套左胸袋,全場反應冷淡……著裝不止風格,也是人與人交流交接時的暗場語言,可現在懂得這些暗場藝術的人似乎愈來愈少了。下期再續。

文:方太初

[Collect]

相關字詞﹕方太初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