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照燈 認知障礙有覺好瞓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06日

【明報專訊】日夜作息紊亂、夜遊行為,是認知障礙症患者常見徵狀,令照顧者倍添煩惱。

環境干預是職業治療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法。環境可影響人,人也可以控制或善用環境,兩者互動。理大開發的家居智能燈箱(intelligent lighting),便運用強光療法(bright light therapy),根據每天日常環境光源作出適當調整,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晝夜錯配,減輕他們的睡眠障礙,讓患者和照顧者都有覺好瞓。

認知障礙症患者(包括阿茲海默症)因認知行為和活動模式出現偏差,為患者及家人帶來不必要的情緒困擾和煩惱。職業治療之目的,是協助殘疾者和病患選擇和參與有目的、有意義的活動,去預防、減少或消除與生活有關的功能障礙,促進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復。在職業治療裏,環境干預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法。不同人身處同一環境或同一人身處不同環境,都會表現不同能力;就算同一人身處同一環境,也會因為時間差異而有不同表現。人的能力與環境是互動、密不可分。所以,不要忽視環境因素對認知障礙症病情的影響。

缺陽光照射 致睡眠、行為失調

正常生活作息應包括充足睡眠,若以時間計算,睡眠是佔生活很大比重。針對認知障礙症患者晝夜混淆與夜遊行為,最近有研究發現,除了藥物干預外,利用白色和藍色光譜的強光照射所產生的協同效應,可為患者調節日夜有序的正常生理時鐘。對足不出戶、經常見不到陽光的住院患者和獨居長者,這個研究結果尤其適切。當中最重要的概念,源於患者因為長時間缺乏陽光照射,令腦部褪黑激素產生變化,導致睡眠和行為的失調和混亂。這情况在過去1年有惡化趨勢,新冠病毒肆虐期間,許多長者害怕出門,或順應家人要求留在家裏,減少感染風險,因而接觸不到陽光。此外,疫情期間實施社交限制措施,家人和朋友不許探望院舍長者,或只允許非常有限的探望時間;一些護養機構也禁止長者參加團體和戶外活動,減少了陽光照射的機會,這對他們的認知康復帶來了影響。

白、藍光譜 改善晝夜錯配

最近我們篩查了2000至2019年發表的隨機對照研究文獻,篩選了2275篇試驗強光療法對減輕認知障礙症患者睡眠障礙和行為心理徵狀的文章,證實了強光療法的作用。每天1小時強光(特別是白光),把光強度設定為2500勒克斯(lux),即約一般辦公室光度的4至5倍,每周5天,持續8至10周,結果顯示光刺激能顯著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睡眠質素,但對減少偏激行為沒有顯著作用。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強光療法在緩解長者的睡眠障礙方面似乎更有效,但對其他認知障礙症徵狀的影響仍然未明,因此有必要對各種形式的強光療法的影響多加研究。

2018年,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與屋宇設備工程學系,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研究環境光線接收水平幅度與認知障礙症的關係和同步效應,並開發家居智能燈箱,安裝於患者的客廳和睡房作為家居燈飾。

智能燈箱 全天候自動調光度

智能燈箱採用全天候24小時及隨季節調整的光波,即晨曦及黃昏使用黃光、白晝使用白光,並維持1000勒克斯的光強度(參考: 一般樓宇室內通道光度為100至200勒克斯),並根據每天日常環境光源度數水平自動調整,從而改善患者晝夜錯配的情况。研究為每名患者提供為期半年的緊密觀察、量度及測試,評估患者睡眠狀况、認知能力反應、褪黑激素改變及多方面數據變化,研究患者生活規律、行為模式與情緒反應,在接受光治療後的改變。

參與研究的患者,每天接收光線強度平均約100勒克斯,強度屬於低,約一般家居飯廳平均光度的五分之一至一半左右。研究結果顯示,昏暗光線及黃光的使用跟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睡眠質素及認知能力成正比例。另外,有患者在接受強光治療3個月至半年後,因為接觸白色和藍色光譜的強光有一段長時間,睡眠及認知能力都得到改善。

文:方乃權(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抑鬱症 康復治療科學系 日夜顛倒 認知障礙症 強光療法 家居智能燈箱 職業治療 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