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玩具屋」裏的戰場 法式古蹟上演西西小說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17日

【明報專訊】有人說改編外國經典文學作品,劇場演出才會賣座,但浪人劇場由2008年起,一直改編不少本地文學作品,不為票房,而是出自對香港文學的熱愛,也建立了一定口碑。因疫情停擺的演出慢慢重回正軌,今年4月放映劇場電影《一劍蜀山》後,浪人劇場把心思由錄像製作放回實體空間,現正在籌備12月在跑馬地法式歷史大宅V54沉浸式劇場《西西瑪利亞》的演出,故事改編自西西短篇小說《瑪利亞》,在下月起更會舉辦6節文學體驗劇場工作坊,讓觀眾走進大宅觀演前先熱身。

浪人劇場藝術總監譚孔文鍾情西西的作品,是次劇本改編至西西早期的短篇小說《瑪利亞》,小說以上世紀60年代的剛果危機為背景,講述來自法國的修女與僱傭兵因戰火來到非洲,在危難之際討論對家園、故鄉的想像。放諸今天的時代背景,香港移民潮不斷,阿富汗局勢未明,戰爭、離鄉別井並不遙遠,重讀這篇作品的意義又更深遠。

童言童語筆法 劇作添童趣

當年寫下《瑪利亞》的西西年僅27歲,小說在1965年以筆名張愛倫刊於《中國學生周報》,並獲該報同年的徵文比賽青年組第一名。然而在西西眾多作品中,這篇小說談論度不高。譚孔文解釋這次選材《瑪利亞》自覺是在「拗氣」,他認為,「大家認識西西大多是從《我城》開始,會認為西西只談本土、很生活化的題材,但其實她也關心外國的事,有國際視野的,像《瑪利亞》就是寫非洲剛果的一名修女與僱傭兵,兩個角色之間代表的某些精神」。譚孔文在5年前起,把多部西西作品搬上舞台,如改編自《縫熊志》的Bear-Men、創作源自《哀悼乳房》及《西西詩集》的《與西西玩遊戲》,正因不吝向觀眾分享對西西的喜愛,譚孔文再次改編她的作品。「她創作的文字一直給我一種第一身、即時的視角,像親歷其境似的,因此很適合沉浸式劇場,加上我們之前與西西老師合作過數次,也是運用沉浸式這手法,對此有一定的了解。」而這次觀眾要在歷史建築中游走,譚稱「屋是種隱喻,西西的作品就似是她建造的玩具屋,屋內的東西都變成玩具,我十分好奇作者在20多歲時寫下的小說,如何組成這間玩具屋」。

談到玩具屋這概念,很自然會想起西西的長篇小說《我的喬治亞》,她親手做了一間以18世紀英國喬治亞時代為特色的玩具屋,描寫屋內人的生活點滴。浪人劇場曾改編的《縫熊志》,亦是西西記錄自己縫製布偶的點滴,而這份童趣正是譚孔文為西西作品着迷的原因,他舉例指《瑪利亞》中的士兵和修女,分別被作者比喻成獅子和羊,「士兵不是普通獅子,而是三眼獅子,而第三隻眼的意象是隱喻槍嘴」。他認為這種似是童言童語的筆法,令他在真實與想像間深受啟發,「西西文字的趣味有種很獨特的劇場性,而我亦很自覺地把這種童趣放進劇作當中,會設計成遊戲、沉浸式劇場,要有遊玩的元素」。

《西西瑪利亞》選址在V54這所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法式大宅,樓高3層的V54為跑馬地區內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原本是與山村道56號為左右對稱的方形結構,但拆卸重建只餘左側的54號。譚孔文指出,《瑪利亞》故事主角是法國人,而V54與法國有關,更重要的是,他覺得作為歷史建築,「V54看起來很新,像剛剛裝修完一樣,特別乾淨,而這種乾淨有種空洞的感覺……屋內白色的乾淨與修女這角色的乾淨,兩者會令人產生一些聯想」。因空間的感覺與修女這角色有連繫,譚指演出時會以修女作為視點。V54本身用作藝術家短期住宿和創作的宿舍,表演空間主要利用2個活動室、1樓至地下的樓梯,以及屋外一些公共空間,「因為V54的空間不大,空間上要思考如何劃分成不同區域,利用屋內不同地方去配合這個故事的場景,設計上以簡潔乾淨為主,聚焦在角色關係之上」。空間上的限制,亦因疫情影響,譚孔文稱,「為免場地太擠迫,每場人數預計在30人以內」。他又指因疫情緣故,演出原定在今年3月舉行,現在延期至12月。

非洲剛果內戰 從文學角度切入

故事背景發生在1960至1965年,非洲剛果為脫離比利時殖民的內戰,因美國和蘇聯介入,兩國所支持派系對立而爆發更大規模的戰爭,其間料有10萬人因此喪生。面對一段陌生且遙遠的歷史事件,譚孔文稱,「當年我還未出生,加上發生在非洲剛果,因此特地做了一些research,感受到當時歐洲人遠赴非洲的處境,也蒐集不少關於法國南部科西嘉的資料」。但他認為相較考究一些歷史事件或社會背景,他更想做到的是由文學角度切入,了解兩個主角的感受,「因為西西寫這篇小說,不是要敘述這事件,而是透過兩個角色想說的事,是作者在文學上的轉折。從關心這兩個人當時suffer和面對的情况,能超越時代,賦予現代意義」。故事當中關於殖民地和戰爭,他認為家園這議題在西西很多作品也曾提及,而《瑪利亞》當中的兩人如何定義家園、故鄉,也是重點之一,「這劇主要想表達西西文本中的信息,雖然我也思考過現時阿富汗與這小說的關係,但這部分還是留給觀眾自行領悟」。

體驗劇場工作坊 觀演前熱身

這次演出相較過往2、3小時的劇場表演,因形式緣故濃縮至約1小時,譚孔文為了讓觀眾更精準掌握當中信息,與《字花》合辦6堂工作坊,「因為沉浸式演出,觀眾接收到的感受很主觀,不一定是與歷史或文本相關,可能是個人的一些經歷,希望觀眾不是單純參與,而是事前能做一些功課」。在工作坊內容安排上,也是環繞西西的文本出發,「因為我累積了一些改編西西作品的經驗,足夠去做一些分享,也希望參加者能更理解西西的創作,從而得到一些養分」,文學創作角度方面,與《字花》合作,邀請本地作家劉偉成作文本上的分析;而浪人劇場顧問賴閃芳會透過過程劇場的手法,由她的角度轉化,讓參加者透過角色扮演代入修女與僱傭兵兩個角色;譚孔文則會分享在多次改編西西作品的心得,和他喜歡西西的原因。「如果沒有參加工作坊當然比較吃虧,但演出可以是獨立出來,我們會為觀眾設計一個切入的角度,如何置身在這空間之中,觀察事件的進行。」

譚孔文在構思這個先導工作坊,同時為觀眾設計其他事前的體驗,「正在研究如何從公布售票一刻,已讓觀眾沉浸在這情景,如購票時會給予觀眾一些任務。因為對觀眾而言,參加這樣的活動是很罕有的體驗,不是單純看演員表演,所以整個策略上要認真構思,計劃得有趣些」。但他坦言,目前仍有些技術問題要處理,和涉及私隱的問題要做較妥善的安排,仍需要一些時間去思考如何執行,因此售票詳情要稍後公布。

■工作坊簡介

日期及時間:

10月26日,11月2、9日晚上8:00至10:00;10月30日,11月6、13日下午4:00至6:00

費用:$900(共6節)

地點:九龍新蒲崗八達街3至5號安達工業大廈3字樓C室

報名及詳情:

forms.gle/Ana1mMAKaJSRMvvC8

文:呂晞頌

編輯:蔡曉彤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瑪利亞 劇場 浪人劇場 法式古蹟 西西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