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容易又中秋,唔派月餅街坊嬲?——前素人區議員中秋回望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19日

【明報專訊】早在數月前端午節過後,各式餡料和不同品牌的月餅廣告,已漸漸在我們周遭實體空間或網上世界紛至沓來。資本主義下,現代人對節日的感覺,早已被種種消費形式取代,舌頭上的味覺或消費時的一霎滿足往往才是主角,節日傳統或當中故事,只成了街頭問答遊戲中令人口啞啞的題目;而對中秋節這類節日最上心的,除了商人之外,大家猜猜還有誰?答案是區議員和基層街坊。

「哎吔係囉!咁先似番個議員呀嘛!」

這句對白,肯定是我短暫擔任議員的日子裏,街坊口中其中一句令我最難忘的說話。回想去年,全港所有素人區議員首次和街坊一起共度中秋節,在資源匱乏下只能各出其謀,去回應街坊那種早已視所謂蛇齋餅糉為理所當然的習慣。月餅本身並非生活必需品,傳統月餅內的豬油、蓮蓉和鹹蛋黃,更統統是三高長者避之則吉的食材,可見在「需要」和「想要」之間,月餅屬後者,由「想要」發展成有月餅派才「似番個議員」的感受,原因可能是,街坊以往只有在這些大時大節時才有機會接觸到區議員,又或是以往仍有選舉競爭時,派發月餅被視為日後吸納選票的手段;久而久之,在大部分基層街坊心目中,區議員和月餅之間便畫上了等號,甚至已成了某種條件反射──咦!見到區議員喎,唔好執輸快快排隊,睇吓有咩派先……

派好唔派好?派咩點派好?

正是以上原因,去年仍在任的一大班民主派議員,尤其素人議員,因競選時多標榜轉變和不屑建制派議員的各種手法,在有冇月餅派?派唔派月餅好?唔派又點好?派又點派好?等問題上肯定糾結了一番。當時和助理及義工商量過後,我們決定兵行險着──月餅我們會派,但一個都不購買,而且完全不在街上派發,只派上門給部分弱勢街坊例如領取綜援或傷殘津貼戶、獨居長者戶等,至於月餅從何而來?答案是從區內募捐,約兩星期的時間內,我們竟然收集到150多個大大小餡料不同的月餅!最後在中秋前兩天的傍晚,我們組織了三隊義工隊,按手頭上資料挨家挨戶登門派發,順道入屋和部分街坊攀談,聽聽他們意見或吐吐苦水,難忘是竟有一男戶主專誠邀請我和義工欣賞他演奏小提琴!原來在人皆有之的貪念和令人饞嘴的甘香鹹蛋黃以外,社區仍然存在資源共享,和人與人之間出乎意料的交流機會。

社區亟待連結和凝聚

把時間再往前年撥,2019年,經過初夏的硝煙後,各個「白區」(即多年來一直只有一名候選人故自動當選區議員的地區)都有政治素人出來參選,在沒有政黨背景包袱下,在短短兩三個月內想突圍而出,11月選舉前的中秋節,便成為了眾素人一展對社區的想像和實踐之首次機會。接近零資金情况下,只能用創意和心意搭夠,因此大都甚具新鮮感,例如在社區內沒人想過的地點舉行市集、市集邀請當區街坊任檔主、年輕busker為街坊獻唱等,一下子各個社區之內,街坊鄰里都連結得熱熱鬧鬧,至於小弟當年細心想過,自己的藝術背景如何能為沉悶老區,以最少資源帶來四両撥千斤之效果?就是製作了一盞裝在手推車上的等身大玉兔燈。乘着社交媒體之便,玉兔燈的身影不但引來了媒體報道,亦成為了不少街坊打卡的對象,同時成為了本人在大家印象中的圖騰,直到今天,依然有街坊會問:「今年還會見到兔仔燈嗎?」原來社區最需要的,不是有多少個蛋黃的月餅可派發,而是趁着節日,有一個機會能把大伙兒凝聚,把溫暖笑臉分享,尤其在現今鄰里關係早已不如十多二十年前密切之時,只可惜,以上種種曾經的美好,今年該不會見到……

後記

2021年,疫症依然籠罩,數以萬計港人逃亡潮仍未止息,中秋節的祝賀語──人月兩團圓成了最尖銳諷刺,各種即將來臨的所謂選舉,只會喚起大家兩年前11月24日,見證選票力量的美好回憶;種種離愁別緒或哀傷忿恨使今年中秋節注定難以由衷歡樂,唯有寄望抬頭瞥見皎潔明月時,記起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世事始終會有否極泰來之時吧!

文、圖˙王天仁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