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天的世界熱話,是執政16年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是日大選投票日之後即將卸任,《金融時報》一篇以「默世代」(Generation Merkel)為主題的報道,這樣介紹一個在默克爾治下成長的17歲年輕人:「她只經歷過一個領袖的管治,但她不是生活在朝鮮或普京統治的俄羅斯,而是既繁榮又民主的德國。」默克爾有個花名叫Mutti(媽咪),她湊大的年輕世代最關心環保,對香港後生仔而言這些情況似乎都有點難以想像,於是明報記者一於親自問個究竟,聯絡德國年輕人了解他們的想法,為讓讀者了解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我們製作了圖看「默世代」。與此同時,我們找到在柏林生活了8年的26歲港人女生Bonnie Cheng,聽她從香港到德國,如何感受「阿媽湊住」的有辣有唔辣。
2005年默克爾被選為德國總理時,Sue Röders才13歲。「對我這一代人來說,默克爾總是在這裏,就像母親,即使是一開始不關心政治或不怎麼欣賞她的人,每當有大事發生,我覺得每個人都望着默克爾,有一種信念,相信她會處理好。」
「哪裏有事 哪裏就見到她」
如今29歲的Röders來自南部巴伐利亞州,正是在默克爾執政下成長的一代人。她形容默克爾「有智慧」、「有才能」,「就算你在某些議題不同意默克爾的觀點,她予人的感覺還是值得信賴」。23歲的氣候運動Fridays for Future成員Carla Reemtsma也有類似看法,默克爾在她7歲時上台,在成長過程,哪裏發生重大事件,哪裏就能看到默克爾的身影,「她從政風格務實,也贏得非保守派選民的稱讚」。
德國人稱呼默克爾做「媽咪」,Röders覺得這個暱稱很有趣,感覺像「媽媽會把事情辦妥,不用擔心,我們都信她,沒事的」。
但一切將會迎來改變,「媽咪」即將步下政治舞台,「默克爾時代」隨之走向終結。過去16年,德國以至全球發生許多國際大事,歐美各國的領導層幾乎都換了幾遍,默克爾仍穩坐總理位置,帶國家熬過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歐債危機、歐洲難民潮、英國脫歐問題接踵而至;默克爾在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上沉着應對,「湊住」現今被視為歐盟龍頭的德國,臨卸任還碰上新冠疫情大爆發。
一些德國年輕人把默克爾視為榜樣。21歲的Lilli Fischer是默克爾所屬執政黨基民盟的成員,她直言很尊敬默克爾,「我猜她是很多德國人的榜樣,也是我的(學習對象)……對我來說,由女性擔任總理頗有意義」。
細看默克爾的政治生涯,最具爭議的可能是難民政策。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爆發,默克爾信心滿滿說了一句「我們做得到」,打開收容百萬中東與非洲難民的大門,這句話給29歲的越南裔德國人June Kanamea留下深刻印象。對於執政黨部分成員不同意做法,她表示可惜:「今年塔利班重奪政權時,不少基民盟/基社盟政客還說『2015年不能重演!』」。不過默克爾在贏得國際掌聲背後,德國接連發生涉及外來者的罪案,令其民望下挫,高舉反移民旗幟、右翼民粹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亦乘勢崛起。
同樣是18歲的女生Carolin Lichtenheld和Ada Spiess,兩人都是第一次投票的「首投族」,本為AfD成員的Carolin不滿默克爾將基民盟帶向左的方向,認為這些年LGBTQ社群或難民比傳統家庭受到更多關注;Ada則覺得年輕人和弱勢社群的聲音沒有被聽見,尤其疫情期間,許多人難以維生,社會不公加劇。
在相關報道中,德國右翼年輕人的聲音較鮮見,記者透過不同渠道聯絡並作出訪問邀請,最終聯絡到30歲的AfD青年團柏林支部發言人Ferdinand Vogel。「阿媽」要走?他似乎毫不留戀。Vogel批評默克爾忽視了部分人的聲音,尤其在德國東部,默克爾、基民盟及其他組織都沒聆聽關於移民和新冠抗疫政策的反對意見,公眾在政治派系和社會地位之間日益分裂,這現象是前所未有的,「當我得知這是她的最後一個總理任期時,我自然高興起來」。另一名AfD成員Jan Wenzel Schmidt稱,默克爾應該對連串危機負上責任,認為一切全因她的錯誤決定而起。
不滿未被聽見 就做「野孩子」
「年輕一代的聲音被忽視了。」23歲土耳其裔德國人Oguzhan Armutcu的評價也很直接。根據德國政府數據,隨着老齡化趨勢發展,60歲以上選民目前佔全體三分之一以上,顯示年長選民才是德國選舉的重心。在科隆修讀法律的24歲社民黨成員Leon Rauch也表示:「保守派的選民基礎主要是老年人,所以年輕人的聲音很少被聽見,尤其是氣候變化問題。」Rauch認為年輕人感受不到大多數政黨代表他們的聲音,他們變相活躍於無黨派組織及其他運動,例如Fridays for Future。
Armutcu補充說,德國許多政客的年齡都是50、60歲,他們爭取的東西並非從年輕一代的利益出發,「默世代」長大之後,並非只做跟隨阿媽步伐的裙腳仔,他們也有人正尋求改變政治決策的方式。就像Reemtsma,她自2018年起積極參與氣候運動,她認為默克爾在控制全球平均升溫在1.5℃方面做得不夠,踏進「後默克爾時代」,德國人將意識到過去幾年國家處於政治停滯狀態,接任的新總理除了需要在數碼化、抗疫政策作出改變,還要加倍努力應對氣候變化。
相較其他歐洲國家,德國年輕人常被標籤對政治冷感及投票率低,過去16年每逢大事都有「媽咪」照顧,會否影響他們的政治參與度?Fischer:「如果你兩年前問我(年輕人是否對政治冷感),我會答是,但我已改變想法了。」她稱近年德國年輕一代的政治參與度大增,Fridays for Future成立及對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例》(GDPR)第13條的抗議便是例子,愈來愈多年輕人站出來發聲,開始關心政治。
選舉在即,各黨宣傳攻勢此起彼落。除了基民盟、綠黨、社民黨的總理候選人的競爭,分析預測執政聯盟組合花款亦多於歷屆選舉。選民的心誰屬,還看最終結果,但肯定當中也有年輕人求變與抬頭面對前路的心。Röders告訴記者:「過往很多人把票投給默克爾的政黨,是因為覺得她可靠,而不是看政綱。現在3黨候選人爭奪總理寶座,我們可以選擇;更多人關心政綱多過政客的身分,可能是第一次思考自己想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