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認真諗,元宇宙實際點樣砌?

文章日期:2021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1993年《紐約客》一幅漫畫中,電腦前坐着一隻小狗在敲鍵盤,在網絡世界不見真人,就算用家是狗都沒有人知。在科大計算媒體與藝術教授許彬與研究團隊所撰關於元宇宙的文章All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taverse最後,放了一張貓的圖片:在元宇宙,你可以做一隻貓。

如果很難想像,想想遊戲情景就明白,即使是簡單賽車遊戲,玩家都可以選擇不同形象,可以戴帽、有鬍鬚,也可化身成為動物甚至物件。在打機領域,其實可窺見科技發展,或許比我們所想的去得更遠。元宇宙裏Avatar是真人的代表,如果追求樣貌甚至做事風格都與自己有咁似得咁似,科技做到多少?

八大技術支柱 絆腳石有大有小

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就很幫得上忙,如賽車遊戲Forza Motorsport中有Drivatars,會以人工智能掌握玩家的「駕駛」數據,Drivatars根據這些資料就能擁有與玩家相似的風格,在玩家「掛機」時可以代玩。論文提出建立元宇宙所需的技術有八大支柱:網絡、邊緣/雲端運算、人工智能、電腦視覺、區塊鏈、機械人/物聯網、用家互動、延展實境,元宇宙追求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無縫結合,其實要求十分高,許彬認為我們離科技上的Big Bang不遠,不過各種技術面前的絆腳石有大有小,他舉例說:「AR(擴增實境)眼鏡的絆腳石比VR(虛擬實境)大些,因為用家可在家戴VR眼鏡,一直插電,就不會有電的問題,但AR要戴住眼鏡周街行,電池可能好快用完,而且顯示器的質素也要高,如遮住用家視野遇上意外,或只是投射影像做得不好,就令用家看得不舒服,唔會鍾意。」這也是facebook(現名Meta)大搞Metaverse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有評論認為AR眼鏡發展多年都不見普及,可見目標用家根本不是Mark Zuckerberg所想的,對AR甚至元宇宙那麼趨之若鶩。

上網夠不夠快和順暢都是關鍵,例如延遲(latency)是發展AR需要克服的挑戰,假設戴上眼鏡,裝置會識認周邊環境再給予資訊,「打開相機、讓它辨認、取得數據,再顯示出來,都需要時間,如要處理1秒鐘30格畫面的影片,用光速傳送都有延遲,延遲就會影響用家體驗」,所以邊緣(edge)/雲端運算的發展是要探討的方向之一,「雲端是數據放在很遠的數據中心入面,中心有幾十萬部機,計算能力好強,但如最近的數據中心在台灣,對我就會產生距離。如果伺服器佈置得愈近,延遲就愈少,而edge就是將運算過程放回我身處的環境中,例如放在科大的伺服器,便可更快」。另外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即如人臉及物件識別,發展亦已頗為成熟。「在用家互動方面反而難一點,如人與裝置的溝通,怎樣輸入內容呢?我們現在可用鍵盤,VR眼鏡又怎麼做到?又如觸覺的發展,摸虛擬物件的感覺如何像真?這些方面都仍待發展。」

虛擬世界分身 現實未必存在?

許彬團隊提出元宇宙成長有三步,首先是Digital Twins,「就是一個人有他在數碼世界的分身,不止人,物件、機構都可以,但不是一對一完整地複製,而是在虛擬世界需要的才有分身」,然後是Digital Natives,「一個分身(twin)是對應一個現實世界的人或物件,而native未必在現實世界存在,可以純粹是活在數碼世界,就像Matrix的Agent Smith,如facebook創造出一個虛擬的地方,明顯是它的工程師所製造的,但AI能否自行創造一個世界?」記者舉例再問,是否就如遊戲中的電腦角色,有一天會自行決定在虛擬世界建設一個城市?他同意,「就是指他們可脫離現實世界,生存在虛擬世界」。記者又問,那麼我跟你都注定不會是Digital Natives了?因為我們在現實中就是存在的。「我們都可以呀,你死了之後,你的Avatar都可以存在於那個世界。」說到這裏,我們突然進入哲學討論,「咁……呢個咪唔係我囉?」「你的靈魂不滅嘛,哈哈,你死了之後,Avatar會繼續在那個世界生活,有你的資料、認識你的朋友,會繼續與你未死的朋友繼續玩,創造屬於Avatar的記憶。」

是恐怖還是浪漫,見仁見智,不過嶄新的世界確實不是人人都會自然張手擁抱,許彬團隊就元宇宙的運行還提出六個重要範疇,其中一個就是社會的接受程度,包括對網絡罪案的顧慮、用家之間的公平性等,又問教授,人死了仍存在,元宇宙人口豈不一直暴增?但回心一想這個宇宙又似乎沒有擠迫的土地問題,他倒認為不一定,「如果你建立了一個世界是沒有人去的,也沒用,可能人們寧願迫在人多的地方,才做到生意」。另外五個範疇,包括Avatar(身分、誕生及死亡等)、內容創建(版權、審查等)、虛擬經濟、安全及私隱,和信任及責任,「如果你跟我用一模一樣的Avatar,你的Avatar做了一些非法的事,那我可能會被冤枉」,他設想區塊鏈技術就派得上用場,「即使Avatar樣子相同,Digital Signature(電子簽章)能認得出不是我,也就不會由我負責」。

許彬說,關於元宇宙的數十頁論文,9個作者只花個多月寫成,因為裏面都是他們涉獵過的研究方向,隨手可舉不少實例。當科技已走得很遠,如果上次網絡世界Big Bang,我們糊裏糊塗地見證了電腦、網絡的誕生,再到社交平台出現,而出問題時才思考當中的運行法則、補救方法,今次我們會否可以學精,在科技企業搞大動作之際,先一步認識元宇宙,想好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世界,做好準備才踏進去?

資料來源:All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taverse: A Complete Survey on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Virtual Ecosystem, and Research Agenda,

作者為許彬教授研究團隊,包括李力恒、Tristan Braud、周鵬遠、王霖、許殿磊、林子鈞、Abhishek Kumar、Carlos Bermejo Fernandez

文˙曾曉玲

編輯•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