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乙型鏈球菌 新生兒「熱門」病菌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01日

【明報專訊】近日乙型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簡稱GBS)成了頭條新聞,原因是從9月10日到10月20日約40日間,先後共有88人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7人死亡。病菌老幼也不放過,病人有年齡小至1個月嬰兒,以及96歲高齡長者。部分不幸受到感染的病人因而罹患敗血症(病菌侵入血液,令多器官受感染)、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或膿腫、蜂窩組織炎(cellulitis)等惡疾。今次鏈球菌爆發特別之處,是有32人似乎感染源頭一致,都曾接觸過經魚市場出售的淡水魚類,嚇得市民聞魚色變;病菌的殺傷力,也令市民倍感不安。

常見於腸道及生殖器

事實上,乙型鏈球菌是常見附於人體身上的細菌,尤其多見於腸道和生殖器官。正常情况下,成人很少會受到乙型鏈球菌感染致病,間中例外個案多發生於老弱人士,或患了糖尿、心臟病、癌症、曾患癌症的病人。今次爆發殊不尋常,也是社會特別關注的原因。

對兒科醫生,尤其是專注照顧新生兒的兒科醫生來說,乙型鏈球菌卻是極受關注的「熱門」病菌。正如上文所述,GBS主要在人體腸道和生殖器官繁殖,新生兒出生時通過母親產道,很容易沾染到母親直腸或陰道裏的GBS,其中約2%因而發病。數年前在香港公立醫院做的研究,發覺高達兩成二香港孕婦,都是直腸或陰道帶菌者,和台灣、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等地相差不遠,都屬於高發區,比大陸大部分地區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都要高。

篩查+抗生素 保護新生兒

大部分受感染的新生兒都在出生24小時內發病,患的多是敗血病導致多器官感染。我診治過的GBS患兒大多有肺炎以致呼吸急促,部分有間歇性呼吸中斷,委靡不振,甚至休克,有小部分同時患上腦膜炎,令病情更為複雜。

我見過最特殊GBS個案,不是我的病人,而是在另一間醫院不幸病逝的嬰兒,我只是作為專家證人,在死因研究庭就該名嬰兒的死因作供。據醫院紀錄,該名足月嬰兒出生後一切正常,沒有任何感染徵狀,出生後數日因新生兒黃疸症需要全身換血。全身換血,聽起來很嚇人,但卻是兒科醫生日常操作,沒有什麼大不了;怎知換血到中途,護士發覺嬰兒心跳停頓,醫生馬上停止換血手術並為嬰兒急救,但已返魂乏術,嬰兒終告不治。

在這情况下,很容易令人覺得嬰兒的死因和換血有關,但仔細追查卻找不到兩者關連的證據,後來幸好為嬰兒剖屍檢查的醫生把嬰兒器官作細菌培植,發現心和肺都有大量GBS,事件才水落石出:嬰兒死於GBS感染。當然,尚有些疑團未解開:嬰兒是否真的全無感染徵狀?看顧嬰兒的醫護有沒有忽略了一些不明顯感染徵狀?這些都是無法解答的問題。

庭上陪審團問我,新生兒GBS感染有沒有預防方法。我答:「有。」事實上,先進國家早已為孕婦作產前GBS篩查,若是GBS帶菌者,只要在臨盆時接受適當抗生素治療,便可保護絕大部分新生兒。陪審團隨即建議政府引入GBS篩查,一年多後醫管局把GBS篩查恆常化,總算成就了一點好事。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