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讀圖澤Shutdown: How Covid Shook the World's Economy——一切尚未結束,好戲還在後頭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07日

【明報專訊】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圖澤(Adam Tooze,或譯圖茲)今年9月推出Shutdown: How Covid Shook the World's Economy(暫譯:《停擺:新冠疫情如何撼動全球經濟》)回顧2020年疫情的震盪,讀者可能會懷疑:疫情還未結束,分析是否太早?不過,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殺得大家措手不及,也無暇消化那堆涉及政治、經濟、科學的資訊,現在回顧去年發生的連串事件,也可讓我們思考前路。該書結尾說:「如果我們對2020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那麼我們對未來的格言是:好戲還在後頭(We ain't seen nothing yet)」。2021年還剩下一個月之際,讀到這句子可謂百般滋味在心頭。

圖澤2018年出版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中譯:《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探討2008年金融海嘯如何改變世界,廣獲讚譽。他坦言金融海嘯的影響,到了2016年特朗普上台和英國脫歐才清晰起來,其後遺症至今還在。至於Covid-19的震盪,我們還未知何時才告完結,圖澤承認,本書的敘事可能不成熟,也勢要修正,但為了理喻正發生的一切,提供一個詮釋供大家參詳辯論,風險雖高但也值得。意大利歷史學家Benedetto Croce曾說:「所有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歷史。」回顧2020年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更賦予這句說話深意。

犧牲常態反而是保護常態

圖澤厲害之處在於把握大局之餘,又能仔細梳理2020年個個環環相扣的細節,讀着該書就恍如重回去年各國被病毒弄得不知所措的時刻,叫人猶有餘悸;正如圖澤稱,正因為那段是剛發生不久的歷史,那些錯失的控疫時機更令人毛骨悚然。中國武漢爆發疫情後,地方官員初時隱瞞不報令中國以至全球錯失及早控制疫情的機會,武漢1月23日起封城,中國全國多地隨後亦陸續封鎖,大家目瞪口呆,但西方自信封城停擺只會在中國出現,疫情不會威脅其他國家。圖澤坦言,西方從中國封城得出錯誤的結論,以為那只是中國威權統治的又一例而已,但中國停擺的真正教訓是,行動愈快及愈透徹,停擺便愈短,也可以更容易恢復正常,「願意犧牲常態反而是保護常態的最佳方法」,不過這跟直覺有所牴觸的教訓並不為人汲取,疫情初期只有韓國嚴格檢測及追蹤病毒,並實行社交距離限制。意大利北部疫情失控,2月25日向歐洲求助但無人理會,法國及德國3月更開始限制防護設備出口。至於美國,雖然有公共衛生官員預警,但特朗普政府官員卻十分樂觀,2月24日股市大跌後,特朗普還叫投資者「趁低吸納」。到了意大利3月初開始全國封城,西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全球3月亦步入停擺,接着而來的是前所未有的全球經濟震盪,遠比2008年更嚴重。

觸發2008年金融海嘯的是按揭債券,房地產市場轉弱觸發按揭違約,引發銀行危機,為免銀行倒閉引發連鎖效應,央行出招為銀行提供流動性。不過,2020年經濟危機的源頭卻非金融體系。環球能源市場及股市3月大跌,最終促成美國聯儲局出盡法寶注入流動性,負起儼如環球央行的角色。「泵水救市」是什麼意思?不少人大概跟特朗普一樣對經濟的了解只限於標普指數的升跌:3月9日大跌市後,特朗普便大罵聯儲局「笨蛋」(Boneheads)不救市。但金融市場跟實體經濟的運作複雜得多了,特朗普跟一般人大概不理解國庫債券市場、對冲基金策略等金融市場運作。圖澤詳細解釋了疫情如何首先導致供給衝擊,因為人們安全的供應貨物及服務的能力大受打擊;另一邊廂,疫情令人們不安而減少消費及投資,引發所謂需求衝擊,全球經濟活動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收縮,比1930年大蕭條還嚴重,衝擊就業市場和信貸市場,人人都爭相變賣資產,只想要美元,結果令向來穩定的美國國庫債券也出現拋售,股市及企業債市場波動蔓延至美國國庫債券市場。聯儲局隨即出動所有2008年救市的各種板斧,包括提供隔夜逆回購,將利率減至零等,紓緩美國國庫債券市場的壓力。因為需求恢復,債息也下降了,但卻未能穩定股市或企業債。這也顯示今次的危機跟2008年一大分別,央行可以左右信貸供應及息率,但卻無法像2008年金融危機般直達危機的源頭。要對應病毒及經濟停擺的影響,仍有待白宮及華府政客協調應對策略,美國參議院3月25日一致通過CARES法案,以總值2.2萬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紓困,經濟才告穩住了。

跟2008年金融危機及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相比,美國及歐洲救市都來得更徹底,更義無反顧,這不僅挽救西方經濟,美國向環球提供美元亦穩定了新興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5月估計環球為應對疫情的財政措施達9萬億美元,今年1月已上調至14萬億美元,規模遠較2008年龐大。這反映各國都有在過往的危機汲取教訓。德國曾以「縮時工作」(short-time work, Kurzarbeit)這招數應對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成效不俗,2020年經濟停擺也吸引歐洲多國效法。所謂「縮時工作」便是叫僱員減少工時,因減工時而損失的薪酬由公帑補貼,此舉既可讓企業節流亦保住打工仔飯碗。據圖澤,當2020年5月經濟停擺達高峰之際,奧地利、法國、荷蘭三分一僱員及德國、西班牙、愛爾蘭五分一僱員都以這種方式保就業,令社會危機受控。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廣被批評不夠大膽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2020年也變得進取。至於美國,社會安全網遠比歐洲脆弱,社會不平等亦較嚴重。圖澤指,2020年推出的刺激經濟方案雖然沒有建設新的體制或鞏固脆弱的勞動市場機制,但龐大開支卻短暫改變了美國的情况。

救市措施藥石亂投如「吊命」

2020年各國結合貸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大規模救市,惹來「新社會契約」之憧憬,但圖澤不客氣指出,這個所謂「新社會契約」只是一頭亂七八糟的怪獸:不錯,政府慷慨支援企業及勞動市場,的確救助了社會脆弱的一群,但政府所做的充其量只是「吊命」的藥石亂投,不是深思熟慮的「經濟刺激措施」,何况大部分紓困措施只是以現金派發,沒有政策可言。政府為救市債務愈滾愈大,救市一大結果便是美股自2020年3月23日起不斷攀升。但這並非一個廣泛的經濟復蘇,只是由一小撮在疫情下獲利的「新經濟」企業帶動,零售等「舊經濟」仍然掙扎,美民則熱切炒股。大規模救市的餘波到現在仍然可見。

疫情顯示世界固有機制如何對危機束手無策。圖澤認為,Covid-19疫情是灰犀牛,意指一種已被視為理所當然又被低估的風險,而非毫無先兆的黑天鵝,因為在全球化下,一種恍如流感般感染力強的病毒可以迅速傳播,這是可預視的風險,病毒學家也早警告過。他借用了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風險社會」的概念,指2020年的疫情正是大規模的「風險社會」。所謂「風險社會」指的是,隨着社會發展,世人面對難以名狀的威脅,這種威脅只有科學才看得見。一些人選擇以否認的態度面對,氣候變化便是一例。雖然更多人希望直視疫情,但這並不容易,因為正如貝克指出,人們需要就什麼是風險達成共識,這不單涉及對科學的理解,也要求我們對自身行為及社會秩序作反省及批判,也需要有意志處理有關資源分配,以至各層面的優先次序的政治抉擇。但圖澤指出,疫前40多年來新自由主義當道,社會迴避抉擇,奢望「非政治化」,訴諸市場或法律解決。新自由主義迷信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疫情揭示這並不可能,2020年發生的一切顯示的只是我們如何束手無策,只有貝克所言的「有組織的不負責任」(Organised Irresponsibility)而已。圖澤強調,2020年是新自由主義時代一場全面的危機,涵蓋環境、社會、經濟、政治以至國際秩序,其歷史意義也再清晰不過:自1970年代興起的新自由主義似乎已是強弩之末。他進而指出,2020年可能只是人類世(Anthropocene,或譯「人新世」,是科學家提出的地質學概念,指涉最晚近的地質年代,以突顯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劇烈影響)第一場全面危機,換句話說,危機還陸續有來。

各國在對應疫情中摸着石頭過河,雖然錯失先機,但藉着史無前例的應對似乎把情况控制下來了。惟你我都知道疫情尚未完結,美國史無前例的救市雖令美國股市屢創新高,但經濟暗湧處處:供應鏈仍未回復,通脹憂慮揮之不去;一些國家選擇「與病毒共存」,面對疫情回升之風險;但選擇「清零」的國家也面對不少問題;當發達地區紛紛開始接種第三劑疫苗之際,不少發展中國家卻不夠疫苗,復常還是遙遙無期。

更甚者,早在Covid-19疫情蔓延前,世界已充斥着各種不確定:中美貿易戰引發「新冷戰」之聲;環球債務增加亦惹來憂慮;民粹主義浪潮亦引發連串政治及社會問題,全球化愈來愈備受質疑,還有迫在眉睫的氣候變化危機。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在疫情期間繼續發酵。就算疫情真見盡頭了,世界亦只會更趨動盪不安,世人如何自處已成頭號問題。2020年的一大啟示是,當世界問題愈趨複雜之際,世人要掌握各個範疇已經毫不容易,大量的資訊排山倒海,更令人疲於奔命,難免會發出如此慨嘆:我可以不聞不問,什麼也不知道嗎?但在全球面對挑戰之際,身為世界公民,無知已不是選項,因為無知的後果可以影響深遠。2020年疫情期間,不少過去只埋首研究的科學家也積極面對社會,解釋病毒傳播及疫苗等問題;經濟雖然影響深遠,清晰的解說卻往往缺乏,圖澤仔細梳理疫情對環球經濟的衝擊,令讀者加深了解金融市場及實體經濟運作,盡了知識人的責任提供視角及識見,供世人思考討論:這在不確定的時代裏更是難能可貴。

文˙林康琪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