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痛折磨身心 中西醫全方位改善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08日

【明報專訊】痛症困擾很多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5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長期痛症。香港中文大學去年發布問卷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者有關節不適,數字按年升3.5倍,其中30至39歲群組,超過四成有關節問題,反映痛症有年輕化迹象。

痛症除了影響身體,長期疼痛更影響情緒及社交等。透過中西醫全方位治療,以現代醫學「微觀」和中醫「整體觀念」,治療事半功倍。

持續或間歇痛楚逾3個月

痛症成因有很多,無論是受傷、手術,或是肌肉關節勞損、退化及炎症,都可以引發痛症。持續或間歇痛楚超過3個月,可界定為「長期痛症」。一般而言,除了肌肉痛和關節痛外,頭痛、神經痛和癌性疼痛亦是常見痛症。

儘管現代醫學和中醫理論存有差異,但兩者在痛症原因的看法上仍有相近之處。不論是現代醫學或中醫學都相信,運動期間受傷、姿勢不當及長時間做重複動作,都有可能引發痛症。兩者最大分別在於,中醫注重「整體理論」,相信痛症成因分為外因、內因和不確定因素;除了「風」、「寒」、「濕」等外來氣候因素外,內在臟腑功能失衡、氣血失和及經絡阻塞,都有可能產生「痰」和「瘀」,從而誘發痛症。

影響睡眠社交 增抑鬱風險

長期痛症不單會影響身體機能,持續痛楚亦對情緒造成很大困擾。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06年所做的調查發現,長期痛症患者患上抑鬱症風險為正常5.6倍。長期痛感會令患者出現負面情緒,甚至影響食慾和睡眠質素,有部分患者更會因而減少外出活動,影響社交生活。為此,我們必須正視痛症問題。

西醫「微觀」 針對徵狀迅速改善

中醫及現代醫學對於痛症治療手法各有不同,有不一樣療效。現代醫學重「微觀」,精準地針對患處和徵狀,透過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方式,迅速改善患者活動能力和相關徵狀。除消炎止痛藥、抗腦癇藥和抗抑鬱藥等各類型藥物以外,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亦是常見的痛症治療手法。其中物理治療透過姿勢糾正和運動鍛煉,改善有關部位的肌肉傷患和靈活度;而職業治療則會協助患者重整生活各個範疇,減低痛症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醫「整體觀念」做多步

和現代醫學比較,中醫認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痛症是失調引發的表徵,治療方式受「整體觀念」影響,不單針對疼痛部位,而是以整個身體為切入點,找出引發痛症的病因和病源,對症下藥。舉例來說,在中醫角度而言,腰背痛的成因可能與腸胃失調有關,醫師治療時會「做多步」,除了針對腰背外,也會從改善腸胃入手。

混合療法 照顧身心社靈

有人會將中醫「神化」,誤以為單靠針灸和推拿就可以解決痛症。但臨牀經驗證實,中醫和現代醫學針對不同層面痛症,在療效上亦各有千秋,互相配合令療程事半功倍。靈實於2017年推出「中西醫全方位治療」,糅合中西醫學精髓,患者可選擇中草藥、針灸、復健推拿、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心理輔導或「山姆療法」——透過改善血液運行,排走多餘體液,以修復相關部位的另類治療。比起傳統復康治療,「中西醫全方位治療」因應患者需要而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彈性更大,全面照顧身、心、社及靈性需要。

經驗證實,除了痛症以外,中西結合治療對於行動不便長者、中風、痛症及長期病患都有很好療效。隨市民對混合療法接受程度愈來愈高,中西醫結合治療有望愈加普及。

本港在2025年於將軍澳百勝角成立首間中醫醫院,為市民提供住院及門診服務,當中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針灸科、專病服務及復康服務,又會採用以中醫為主的中西醫結合醫療護理方案,治療特定類別疾病。期望不久將來,各區都可以開設中西合璧的復康中心,令更多患者能得到合適治療。

文:陳恩賜(職業治療師、前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專業復康服務營運總經理)、李萬發(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靈實 中西醫 長期痛症 痛症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