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社工孖寶 開「士多」助基層「窮得有希望」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15日

【明報專訊】民社服務中心(民社)由兩名退休社工伍杏修和梁錦滔經營,服務低資源、貧困家庭。

兩人相識數十年,大學畢業後在同一機構實習,後來成為鄰居,更在另一機構共事逾廿年。退休後繼續拍住上,投入服務社區,推動自助互助精神,讓貧窮家庭看見希望、改變和關懷。

「以前工作忙,沒有很多時間陪老婆,現在退休沒有藉口」,梁錦滔笑言,退休後要「服務」老婆。聽起來十分愜意,但太太只分到他一半時間,因為他另一任務是擔任民社總幹事,服務社區。他說民社正在4線發展,現在「只是剛整頓好,擺好陣容」,對未來發展滿腹大計,不似是一個退休義工。

重建鄰里互助氛圍

伍杏修因媽媽身體欠佳,提早退休照顧她,「我2017年退休,很開心陪伴了她兩年,她在2019年走了」。他現任民社董事會主席,同時為香港復康會的內地工作做顧問,為社聯籌辦少數族裔工作,也做扶貧義工。他說退休前工作很困身,現在做的都是自己選擇和想做的事。兩人從正職退下來,卻轉眼站上另一火線,似是滿腹大志的小伙子多於步入中老年的退休人士。

梁錦滔兒時志願是開士多,「因為小時候有個電台節目,講士多老闆或店員接觸很多街坊,街坊有困難、問題,都可以幫到他們」,所以他希望開士多去幫人。2002年在深水埗成立,以「為貧困家庭帶來關懷、改變與希望」為使命的民社,就像是那間士多。當年梁錦滔既是社工,又是區議員,「士多」只是他兼職之一。

然而「士多」經營了近20年,深水埗貧窮問題好像沒有改變?梁錦滔不諱言「沒有可能」,那是結構性問題,「一間小小的NGO怎能改變貧窮呢」?但最少讓窮人有向上游的機會。他回想自己成長的1960年代,大家都很窮,但「窮風流餓快活」,鄰里之間互助。他分享童年時讀書常常不及格,鄰居為他補習,補了半年就及格了,「這就是互助,你幫下我,我幫下你,有時可解決問題,就算不能解決也起碼開心一點」。伍杏修亦表示,貧窮不會在某一個時空消失,「它一定會存在,但重點就如阿滔所說,要窮得來依然有希望,但現在窮好像就沒有希望;所以民社希望在今天再次建構,窮得來有希望、有互助自助的氛圍」。

麵包回收計劃 助人自助

「希望」是這些年頭最缺乏的東西,有什麼方法帶來希望?退休前,他們在香港復康會建立的社區康復(community rehab)理念,今天大派用場。首先,他們強調,社區康復有別於一般康復服務,梁錦滔解釋「一般康復服務,我是治療師或社工,你來接受服務,一個服務提供者一個服務接受者很清晰」,但在社區康復中,是希望使用者由被動接收者變為主動參與者。例如,傳統的康復訓練,中風病人來到康復中心,治療師安排4次物理治療,做完治療也完成服務,「但社區康復服務,就會讓病人認識什麼是中風,怎樣幫到自己康復,又可以跟其他病人分享經驗和情緒困擾,彼此互助」。治療師或社工甚至走入社區,了解病人的需要和障礙,與病人一起找出解決辦法。

他們「社區康復」的精神,再次栽種在民社的土壤裏。民社四大服務路線之一「糧友行動」,是把剩食回收再派發的計劃,由環保基金資助,目的是不浪費食物,達到減廢,梁錦滔指「我們拿到資金,就不止做環保減廢,我們做多兩步」。第一步就是扶貧,食物收回來不是任何人都派,只派給低收入家庭和有需要人士;第二步,幫助不是單向,要推動他們自助互助,「不希望他們排隊來攞救濟,要鼓勵參與」,例如:他們把街坊組織起來,分為7人1組的麵包小組,在1星期內,每人負責1天去收麵包,然後再分給其餘6人,剩下來的就拿回中心,翌日再分發給有需要人士。

社區「有病」 倡議改善

另一個與社區康復一脈相承的理念,就是「不止是要個人康復,要連同社區有病的地方都要一同康復」。伍杏修舉例,一個脊椎受損要坐輪椅的人,如果去康復治療,治療師就會教他如何調整輪椅等,全部都從個人出發,「社區康復就改變固有想法,坐輪椅沒有問題,問題是什麼呢?是阻礙他活動的樓梯級、沒有無障礙通道的設施」。他認為,貧窮、低資源的問題也同樣不是個人的問題,「很多人會想『鬼叫你窮啊,抵你㗎』,但其實很多時都是制度和政策導致貧窮出現」。

民社希望在不公平的政策下做一些改變,提倡組織市民用第一身經驗去發聲。例如在疫情下,他們組織貧困家庭的家長向學校爭取購買電腦供網課之用。梁錦滔指,雖然制度上學校可以為合資格學生申請資助,但很多學校不願做,他們就發起讓家長向教育局請願,讓教育局向學校施壓。

「解決制度問題最花時間。」伍杏修直指,「不是搞一個旅行就解決到 ,但我們是不是坐着等死呢」?因此,他們在政策倡議的同時,也繼續自己幫自己,如在處理學生電腦問題上,同時推動社區捐助,「頂住先」。自助互助的精神和力量可以很強大,「你做一點、我做一點,有好多人可以互相幫手。政府唔做,我不止坐着罵,一路罵一路做;自己幫自己也是一條出路,而且我相信自己幫了自己一步,會有人在背後幫多我兩步」。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