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後」迷上梅姐 緬懷舊日好時光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如果有一天,我離開這個舞台,離開這個樂壇,離開這個娛樂圈的時候,究竟有多少人真真正正會想起我?」電影《梅艷芳》片末播出梅艷芳在1995年《一個美麗的迴響演唱會》上說過的這番話,那時觀眾席傳來聲聲應諾,在她離世18年後仍言猶在耳,更吸納不少千禧後年輕人成為「梅迷」。他們不追時下當紅偶像,卻回望從前,尋找梅姐那一代歌手的身影,尋找與他們扣連在一起的昔日香港。

韓迷「移情」 狂迷一代天后

「梅姐生日快樂!我喜歡你半年了,但我只有16歲,很多人覺得我聽你的歌很『老餅』,但我一點也不認同,我真的很喜歡你的歌……」Heidi出生於2003年,梅艷芳離世時,她未滿1歲,剛好與她的時代擦身而過,沒想到16年後,她會迷上這位百變天后。

自2年前起,每逢梅艷芳出道日(7月18日,她贏得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金獎之日)、冥壽(10月10日)、忌辰(12月30日),Heidi都會帶同一束花、一罐可樂及一封載滿心事的手寫信,到大嶼山拜祭。雖然不知道梅姐能否收到她的心意,但1年3次的拜祭,是她這個「後梅迷」(即梅艷芳逝世後才迷上她的粉絲)唯一能親近偶像的機會。

第一次接觸梅艷芳,她記得是在2019年4月。Heidi爸爸是張國榮(哥哥)的歌迷,經常在家播放他的舊電影、舊歌,她自言曾聽到「反白眼」,直至他一次播出2002年《梅艷芳極夢幻演唱會》中,她與張國榮合唱《芳華絕代》,Heidi看到眼前一身低胸吊帶露背裙的梅艷芳與張國榮貼身共舞,二人極盡合拍,也極盡妖媚,她輕掃哥哥後背,哥哥半跪靠在她腰間,又輕托她的胸部,一向聽開K-pop的Heidi看得目瞪口呆,視線無法移開,「我覺得很型、很新鮮,因為我從未見過有歌手上台是這樣的」,於是「梅艷芳的盒子」打開了。好奇心促使Heidi不斷在網上翻看大量梅姐的演出片段、訪問、電影作品等,尋訪她的過去。「她讓我心動,某些時候卻很心痛。」18歲的Heidi說。每次看到她最後在舞台以一襲白色婚紗華麗轉身離開舞台的身影,都觸動落淚,連朋友都說從沒見過她如此迷戀一個明星。

成為「後梅迷」前的Heidi跟一般同齡少女一樣,曾是K-pop歌迷,喜歡過韓團少女時代和GFRIEND,為偶像學韓文、到機場接機、看演唱會,但迷上梅姐後,她就再容不下其他明星,「不知道是否因為喜歡上梅姐,對歌手的標準提高了」。她覺得K-pop的舞蹈雖好看,歌曲洗腦,但他們大多只專注歌唱上,但梅艷芳卻是歌影雙棲,舞台魅力更勝一籌;再者,她認為聽K-pop只能享受旋律,不能像聽廣東歌那般欣賞歌詞,曾有韓國梅迷聽不懂廣東話,着Heidi為她翻譯,令她很慶幸自己生於香港,更貼近自己的偶像。

黃霑鄭國江歌詞優美

廣東歌同聲同氣,唱出的不止是這個「00後」Heidi的心聲。20歲的Ada是1970至1990年代的廣東歌歌迷,她說從小時開始,家人經常播放那些年的舊歌,但直到她中學時因為做一份關於粵語流行曲的功課,才對舊歌產生興趣,她最初從1990年代至2000年的流行曲開始入手,最後將目標鎖定在1970至1980年代。

她覺得七八十年代的歌曲旋律很特別,黃霑、鄭國江寫的歌詞很優美,即使三四十年後的今日聽來都不覺過時;在芸芸歌星中,尤其鍾愛梅艷芳、張國榮、陳百強和羅文。她認為當年樂壇百花齊放,樂隊組合、solo歌手、改編歌、原創歌都有,「這很獨特很厲害!為何一個樂壇能包容到這麼多類型的音樂,而又不會互相衝突」?反觀今日,她認為現時音樂類型較狹窄,市場顧慮太多,在同輩追看MIRROR、ERROR的時候,她雖偶爾都會聽一兩首流行曲,但始終是《家變》、《冬暖》、《幾許風雨》等舊歌最能勾起她的興趣。

不止舊歌,連當年的電視劇、港產片都深得她心,尤愛《胭脂扣》、《倩女幽魂》、《秋天的童話》,單是《秋天的童話》已經翻看至少4次!那年代的香港她雖從未親身經歷,卻可從舊作品中一窺當年景况:「(1970至90年代)各處都是盛况,文化很好,經濟很好,覺得整個社會都很進步,彷彿每日都有新鮮事物,感覺很繁盛。」當年由霓虹燈、舊樓組成的街頭風景,今天看來尤其迷人:「當時還有一些舊樓未拆,(街景)比較有feel,但今日拆去不少舊樓,現在還剩下什麼?其實沒有。」

不滿當下 寄情不曾經歷的時代

今日街頭已抹去舊日痕迹,當日璀璨街景只能在記憶尋覓。電影《梅艷芳》重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景致,那五光十色的荔園、「妙麗」孔雀開屏大招牌、已拆卸的利舞臺,勾起集體回憶情懷,連年輕人都產生共鳴,一邊聽當年金曲,看經典電影,一邊懷念他們不曾經歷的時代。

著有《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 一書的澳門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李展鵬指出,當一個地方的流行文化產業有一定歷史,累積下來成為經典,年輕人想重溫舊夢,正常不過。李展鵬說:「尤其是梅艷芳張國榮這類巨星聲色藝俱全,他們具備很少藝人擁有的巨星氣派,可謂經典中的經典,年輕一輩被吸引也是很自然的事。」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馮應謙補充,年輕人懷舊非新鮮事或香港獨有,過往在外國都有年輕人懷念David Bowie、The Beatles等巨星;而隨着新媒體的興起,年輕人尋訪過去更為容易。

除了追蹤當年歌影視作品,關乎舊香港的建築、飲食等的文化,年輕一輩亦會熱中追訪,「懷舊不是指以前的事物必然較好,而是對於當下的事情不滿,相較之下就會很容易覺得以前比較好」,李展鵬指香港有一種今不如昔的感覺,尤其是經歷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的頂峰後,對比今日頓覺失色不少。「但是否說千禧以後的明星比較遜色?我覺得這樣說不太公平。」今時今日的流行歌手不再是遙遠、高高在上,反而是鄰家一點,親和力強,像新世代MIRROR,同樣都走貼地、親民的路線。

他續說,這種今非昔比的感覺不限於流行文化,更輻射至整個社會。近年社會上發生的各種事件,令人更為緬懷香港過往經歷的光輝歲月,而流行文化正是其中一個容易讓人緬懷過去的切入點,年輕人選擇追張國榮、梅艷芳這類頂尖歌手,他們象徵香港最輝煌的一面,加上如今兩人不在人世,亦為他們增添傳奇元素。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