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 M+如何表述?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M+開幕一星期,參觀人次首日已過萬,預約登記人數超過10萬。在眾多展廳中最矚目的是「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展覽,由M+收藏希克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到艾未未藏品受建制派議員質疑,以及近日展覽對外開放時部分展品涉及敏感政治議題,均引起公眾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在內地少有公立博物館收藏,內地博物館從業員認為M+有公共資源購藏,有責任收藏對時代重要的藝術品;亦有本地藝評人及學者認為策展需要補充香港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角色。在香港與亞洲藝術以外,中國當代藝術在M+如何表述,相信將持續成為焦點。

M+在2012年與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達成「半捐半賣」協議,M+以1.77億元獲得他的1510件中國當代藝術品,當時此形式備受質疑。希克藏品在M+網站被形容為「已知最全面的中國當代藝術紀錄」,再翻查西九文化區曾於2013年網頁交代的M+的收藏政策,如此形容︰「希克藏品被公認為中國當代藝術世界中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和最重要的收藏。作為第二重點發展的收藏區域,這批藏品將成為M+未來發展的衆多『種子』藏品之一,以建立一套多元敘述方法去記錄20及21世紀的中國視覺文化。」

公共資源購藏 作品應反映現實

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副館長蔡影茜早前接受訪問,以內地美術館策展人身分談她對M+的期望。她指出︰「M+是中國少有的,能以公共性的立場購藏、儲存及研究中國當代藝術,並通過主題展覽和永久陳列(permanent display),結合網站上的詳細資料,將館藏知識公開化的博物館。」翻查資料,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為中國第一座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其館藏主要以門票收入添購,或透過為個別藝術家的藝術生涯作研究,游說他們捐贈自己的代表作,至今仍只有小量藏品。廣東美術館作為國家級美術館,每年獲政府撥款資助購買近當代藝術,但蔡影茜認為中國當代藝術非他們的收藏重點。

蔡影茜工作超過10年的廣州時代美術館,與內地大部分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美術館一樣,皆為民營博物館。雖然如中大文化管理課程助理教授陳蓓所說,不少內地當代藝術美術館有不錯的館藏、展覽或社區項目,如何香凝美術館、龍美術館、紅磚美術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等,還有數年前易手,位於北京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但蔡影茜認為大部分民營美術館缺乏資源,無法有系統地收藏、管理和展示中國當代藝術品,策展時只能舉辦短期及主題性的展覽,往往缺乏上文下理。

獲香港政府撥款17億元購買及管理藏品的M+,蔡影茜認為應該能做到「由公共性出發進行收藏」,並不似民營博物館,收藏家以私人收藏建立美術館,藏品可以隨時出售,M+需對公眾負責,倫理上並不可隨意買賣館藏。蔡影茜同時表示,有公共性的藝術收藏,理應站在當下看歷史,館藏能反映現實的複雜。她指廣東時代美術館亦曾做以中東局勢為主題的展覽,並說︰「美術館有責任將公共的回憶、公共的反思,藝術家的作品和表達呈現出來,但私人收藏家沒有這個倫理上的考慮。」

中國近代40年 「沒迴避重要議題」

M+開幕後觀眾關注的作品包括有影射六四事件、內地藝術家王興偉的畫作《新北京》;以及未見於展廳的艾未未的《透視研究》系列,但他的陶罐裝置藝術《洗白》及錄像《長安街》可見於展廳。以策展角度理解,展覽分為兩部分,分別採用「編年史」策展方法,及以「圖像和文字」作專題展覽。在「編年史」的部分,從美術史和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展示當代中國藝術的40年,館方把希克藏品的時代背景如此劃分︰展覽中最早的時間點在1970年代,展示文革期間的地下藝術運動,藝術家如何回應官方的革命現實主義,並於文革後得以展出,例如無名畫會及星星畫會的作品,是為日後實驗藝術發展的基礎,可說是展覽以此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起始點。到1980年代,以藝術運動「八五新潮」為主展覽軸,展出大量1989年2月「中國現代藝術展」的作品,該展是中國前衛藝術家首次在官方展覽中設展,但因藝術家肖魯對自己作品開槍的行為展演,展覽被迫煞停,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重要事件。之後在1990年代的部分,則先交代1989年天安門事件及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等背景,介紹政治波普此常見中國當代藝術手法,以及內地藝術家如何慢慢進入全球市場,並「以作品思索文化身分、傳統和歷史」等。2000年代的解說指都市化現象成為藝術家靈感來源,中國當代藝術如何於國際雙年展及博物館中嶄露頭角。而2010年代後作品因社會貧富差距變大等原因,藝術家由政治題材轉向創作有關日常生活作品的背景。

社會學學者莫哲暐相信藝術品能反映時代,並以某些展品為例,藝術家梁碩的雕塑作品《城市農民》便反映內地城市化過程中,農民工被迫移入城市時不適應的窘態;張培力的《水 ——《辭海》標準版》,請來國營電視台主播邢質斌,朗讀字典中以「水」字開頭詞語的定義,M+此藏品的網上簡介指邢質斌在天安門事件中負責發布政府公告,藝術家透過挪用官方電視台模式「質疑國家對語言和溝通形式的操控」。他從社會政治角度看,認為展覽沒有避開內地最重要的事件和議題,例如六四事件對自由社會的重挫,又或女性和環保議題等。

藝評人:盡快收藏本世紀作品

藝評人約翰.百德(John Batten)參觀展覽後,認為希克的館藏能反映文化大革命後中國當代藝術開始發展的年代,但如要使中國當代藝術館藏更為完整,需要盡快開始收藏本世紀的作品;而現時展覽策展相對簡單,方便展示希克藏品,他認為將來應有更多不同層次的專題,如北方及南方的中國當代藝術特色。另外展廳間的聯繫相對較少,如另一展覽「博物館之夢」介紹的4名先驅藝術家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約翰.凱奇(John Cage)、小野洋子(Yoko Ono)、白南準(Nam June Paik)等都對希克藏品的中國藝術家有影響,應可連接起來。另外,莫哲暐亦認為在M+香港與中國藝術的部分相對分得較開。

陳蓓仍未有機會參觀M+,她以其專業知識,指出香港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佔有重要位置,如1993年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展覽「後八九︰中國新藝術」,由策展人張頌仁、中國藝評人栗憲庭及時任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何慶基策劃,乃中國當代藝術進入國際市場的里程碑;她亦說希克藏品中較少水墨,而香港的新水墨運動亦為當時內地的水墨藝術發展帶來影響。

藝術市場亦為另一焦點。在開幕典禮上,特首林鄭月娥除了指出十四五規劃中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介紹M+後特別提到Art Basel及Art Central等藝博會,香港是全球第二大藝術品拍賣市場,在2020年香港藝術品、收藏品及古董進出口總值高達336億港元。蔡影茜指出中國當代藝術是非常依賴市場,只有能在市場生存的藝術家作品才得以保留,較國際化的香港市場「內向」。陳蓓說香港市場因法律制度、交通基建、稅制等而較內地成熟,藝術市場亦是重要的經濟動力。M+的開幕會否帶動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將是未來重要議題之一。

【從M+到亞洲藝都系列之四,完】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