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清水果屬性 梨蕉西瓜 日日食招寒濕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29日

【明報專訊】行醫時遇上不少病人,舌診時伸出又胖又淡色的舌頭,反映身體存在明顯寒氣;有些舌頭上還有一層厚厚舌苔,表示濕氣不少。奇怪的是,病人表示自己飲食非常小心,不吃生冷食物或喝凍飲。追問之下,發現原來是他們多食水果,誤以為是養生之道,卻弄巧反拙。

「不是說要多食水果才健康嗎?」每次指導病人飲食養生原則,提及水果不宜多吃時,大部分人都面帶問號,奇怪中醫為何如此建議。其實從中醫角度,所有食物包括水果,都有它們功效,中醫並非否定水果的營養價值,但是我們不單着重其營養,還要兼顧各款水果的屬性(寒、溫、平性)、每天進食分量與時間等,才能達到養生健康。

傷脾胃氣血 怕冷感冒胃痛泄瀉

《黃帝內經》道:「陰勝則陽病。」中醫認為,寒濕這類屬陰性的邪氣,過多停留在身體會損及正氣,所以過量食用水果有可能導致大量寒濕堆積體內,每天如是,久而久之損耗脾胃氣血,產生各種不適,例如怕冷,手腳凍,易感冒,反覆鼻敏感,氣管敏感,胃痛泄瀉等腸胃病,痛經或周期不準等婦科病。

中醫建議:每天1份水果

水果水分多,按中醫陰陽理論區分「水性本寒」;而水果基本上都不經烹煮直接食用,未能與其他溫性食材共煮或調味去除寒性,所以如果進食過多,會直接存入大量寒濕到體內。營養師建議每日進食2至3份水果,衛生署亦大力宣傳每天吃2份水果;中醫建議分量又是多少呢?若以1個正常大小的蘋果或橙作1份水果,每天1個已足夠,當然偶爾多食1個也無拘,再配合其他蔬菜食物來確保攝取足夠纖維和營養。

水果性質也要注意,大寒的水果不建議每天或恆常食用,間中食則可,包括蕉類、梨類與西瓜。很多病人認為香蕉營養價值高,一買就是一梳,又要盡快食完,所以容易食多了。《本草綱目》說蕉「性冷,不益人。多食動冷氣」;另外,香港不少人有氣管敏感、咳嗽問題,或常常覺得口乾,認為要多食梨類來滋潤,梨確實生津,但正因為它性寒才「清」潤,《本草綱目》說「多食令人寒中萎困」;西瓜是一種容易惹禍的水果,炎夏中不少人禁不住其香甜多汁的誘惑,買來就是一大個,一口接一口地食,李時珍論:「西瓜、甜瓜皆屬生冷。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洒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意思是人容易貪一時涼快,殊不知多食西瓜傷脾胃,助長寒濕積聚。

並非所有水果都是寒性。建議選擇葡萄、楊桃、櫻桃、蘋果、荔枝、龍眼、芒果等。不過很多水果,古書並無記錄其屬性,所以建議多種類平均食用,而寒性的要少吃。

與正餐隔半小時 易胃痛餐後吃

建議食水果與正餐前後相隔半小時至1小時,容易胃痛人士建議餐後食用。另外,水果不宜多食,故不應取代正餐,特別是早餐。

只要適量、均衡進食,任何人都適合食水果;但脾胃差、氣血弱的人,要特別注意進食分量與種類。這類體質人士多見怕冷、手腳凍、易腹痛泄瀉、胃脹胃痛、疲倦氣弱等,要了解自己體質應諮詢專業註冊中醫。

涼茶沙律素食也易「踩雷」

文初提及的病人,調整食水果習慣一段時間後,舌診明顯有改善,變得「有血色」;身體亦見好轉,例如大便不再稀爛、較不怕冷。其實還有很多病人誤以為健康而踩雷的飲食習慣,例如飲涼茶、茹素、食沙律等,都可能有類似影響。

水果要食,但要食之有道。

文:岑凱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西瓜 香蕉 寒濕 中醫 水果 生果 養生帖 岑凱韻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