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設計周 展現新一代多元設計實力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01日

【明報專訊】提起荷蘭,最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其水利基建如風車,但其最強的國際輸出,可能是設計。整個國家近年在軟實力上,分成不同地區。如阿姆斯特丹盛產藝術家,鹿特丹是建築師集中地,而Eindhoven則以設計師為本,情况有點像日本各地也有自家手信,同時強調城巿之間的競爭。但荷蘭不同城市之間關係,並不像香港跟上海一樣在國際化及經濟中心的範疇對壘,而是多元化地各有千秋。今屆荷蘭設計周(Dutch Design Week),正好反映這思維,以The Greater Number為大會主題,反映出Eindhoven的多元精神。

按荷蘭設計周項目總監Jorn Konijn所言,The Greater Number這題目並非原創,而是來自意大利建築及設計師Giancarlo De Carlo在1968年Milano Triennale訂立的展覽主題。題目本身的意義,是提高世界對全球人口爆發及資源不均問題的警覺。但當年因為歐洲爆發大規模示威,展覽最終未能成事。今屆荷蘭設計周拾人牙慧,但面對的問題大不同,如人類社會過度發展、社會對小眾的包容等。一如大會總監Martijn Paulen表示︰「所謂The Greater Number,並非追求更大的增長,要有更多人參與更多活動,而是如何提高質素而非人數,如何包容更多不同,令設計能夠多元發展,而非純粹的愈多和愈大。特別是在這個疫情下,我們更需要反思所謂『好』的定義,而非盲目地追求數字上的增長。」

新種環保物料實踐應用

由於疫情關係,整項活動在舉行日期前一個月才正式獲得巿政府首肯,對活動規模有一定影響,因而變得較細。除疫情外,不少原有展覽空間亦動工並改變原有用途,亦影響了活動。但最大的影響是疫情拖慢了新概念的發展,反而更着重實踐往屆發布過的概念,如新種環保物料,便由實驗階段過渡到應用層面,在活動中心地帶Ketelhuisplein,便有展示100種新種生物物料(biobased)的The Exploded View Beyond Building展覽。Bio Art Lab及新主展場Micro Lab亦多了各種生物物料製作的產品及服飾。概念上雖然沒有變化,卻更強調實踐和應用。

如要為今屆荷蘭設計周定調,該是一種社群意識(sense of community),如何協調合作,為社區及鄰里帶來正面影響。當然,整個設計周仍有不少有型的作品,但並沒有留下深刻印象。反而是不少設計師及團隊陣營,多了不少collective作品,更符合當代需要的合作精神。

「籠屋」式展覽 支持新設計師

於Van Abbemuseum舉行的1M2,由1m2 Collective主理。展覽雖小,一如其名只佔一平方米的空間,但這個塔型展覽,便以設計品「籠屋」方式展出18個設計單位的作品。不是說作品不重要,但這個展示方式比內裏的作品更有趣。參展單位毋須付費,只需獲選即可展出,對新設計師來說起支持作用,因為不少設計展往往需要付出高價才可參展,展覽正正反思此現象。

獨立與商業設計調和

除此之外,這種強調社會羈絆(bonding)的感覺,亦可在其他展場找到。如Cabinet of Collaborations展覽內,有一系列獨立工業設計師與商業品牌及廠牌合作,既發掘負責任地擴大規模(responsible scale up)的機會,亦拉近兩者的合作空間。如Rick Tegelaar與鐵絲網廠牌Dinxperlo合作的Gradient Mesh,為鐵絲網注入漸變色,強化這種大多被視為平常不過素材的工藝。另一個則是Class of 21展覽,精選全國多間設計及藝術學院如Master Institute of Visual Cultures、Hogeschool voor de Kunsten Utrecht及Koninklijke Ac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等畢業作品聯合展出,帶出團結精神之餘,亦能讓觀眾以一站式一睹全國設計新一代的設計實力,看看新生代的多元化發展,體現大會主題。

文:Dawn Hung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設計 荷蘭 每日明報-Life & Styl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