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家有否發現,最近多了穿著飄逸長袍,髮髻插着精美頭飾的「古人」走上街頭?交領右衽、寬袍大袖,旁人眼中的「奇裝異服」,在一眾漢服愛好者中卻是平常不過的著裝。「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為什麼我們沒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呢?」漢服推手Ecat說。漢服愛好者以「同袍」互稱,為了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化,他們從書本、博物館查找資料,亦身體力行,日常穿著漢服,冀把傳統融入現代生活。
「漢服香港」外務副主席劉禮嘉(Ecat)表示,漢服運動源自2000年代初,民間發起的傳統文化復興運動,旨在「復興華夏文化」。一些漢服運動推動者認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希望透過服裝喚醒漢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記憶。
「我是想尋根,才開始接觸漢服。」90後的漢服愛好者、巧月—漢文化工作室負責人思音在內地出生,10多歲來港居住。「以前在內地讀書,手冊要填民族。當我寫下漢族,這兩個字到底代表什麼?我們似乎更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例如苗族的服飾很靚、會唱山歌,但是為什麼我們對於自己民族的了解卻不多?」思音在2010年左右開始接觸漢服,她記得,當年的資料不多,圖書館只能找到1、2本服裝文化的書籍。除了看書,她也會在網上論壇與其他漢服同好交流不同朝代漢服的穿法,甚至前往內地不同博物館欣賞出土文物。
古裝劇華麗、瀟灑服飾引起興趣
在漢服圈子中,部分人會為自己改一個具思古幽情的名字,好像思音、初晴、雲鬱等,而千禧後的初晴與28歲的流年接觸漢服的原因,跟大部分女生很相似,流年說:「《還珠格格》、《金枝慾孽》,這些古裝都非常華麗。還有一些武俠劇,主角彈古琴,袖子飄下飄下,哇!很瀟灑啊!」不過她們稱,電視上的古裝又稱為「影視服」,只追求古代風格;但是漢服講求制式,每種衣服皆有特定名稱,例如曲裾袍、直裾袍、馬面裙等。「例如我今天穿的是秦漢時期的服飾,看起來像一塊大布包着身體。這種服飾叫曲裾袍,也叫做繞衿裙」,關於古代服裝知識,思音瞭如指掌。
思音說,她們通常在淘寶購買漢服,價格根據不同材質布料或工藝而定,從100多人民幣,到光算布料就要2、3萬人民幣的雲錦漢服都有,豐儉由人。「我聽過有人結婚用的漢服,他聲稱從頭到腳用了10幾萬。假設一個拳頭那麼大的蓮花形頭冠,如果人手鍍金,可能要5位數的價錢。」
「穿漢服不是羞家事,沒必要遮掩」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泰國、越南都有自己的服裝。假如我們沒有屬於自己的傳統服飾,似乎有點寂寞。」說到這裏,Ecat嘆了口氣。在大眾眼中他們穿的或是「奇裝異服」,她們說,剛開始穿漢服時會害羞,但慢慢習慣就好。流年說:「穿漢服不是羞家的事,沒必要遮遮掩掩。以前有人會誤以為我穿的是和服,但隨着漢服文化開始流行,也愈來愈多人知道我們在穿什麼了。」
漢服愛好者以「同袍」互稱,名稱源自《詩經》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漢服愛好者雲鬱說,漢服圈與其他中國文化圈的成員多有重疊,他們平時除了在九龍寨城公園、嶺南之風等公園拍照,更會穿漢服切磋茶道、古琴、中樂等。除此以外,眾人更會在每年11月22日的「漢服出行日」一起穿漢服上街,冀讓更多人認識漢服,他們甚至會走進學校,向學生講解漢服文化。
與時裝混搭 創個人風格
「以身作則,推動漢服融入日常生活」是「漢服香港」臉書專頁寫上的宗旨。記者本以為眾人受訪時會穿便服,誰知她們早已畫好妝,直接從家裏穿著漢服到來。「漢服不止為了拍照才穿,而是融入生活,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思音說,自己十有八九都是穿漢服出街。初晴說,漢服也可以與時裝混搭,例如穿交領右衽的上衣,下身穿牛仔褲,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
現在,漢服已成了Ecat與思音的標籤。「我會穿漢服去家庭聚會。一開始親戚非常不習慣,問我是不是要拍戲,為什麼要穿成這樣。後來如果我沒有穿漢服,他們反而會問我為什麼不穿,甚至連80歲的外婆都知道什麼是漢服。」Ecat說,他們身體力行推動漢服,希望漢服能成為未來的潮流,「有時我會跟親戚說,你們未來可能也會穿呢!正如你去日本、韓國,試穿和服、韓服一樣,希望未來穿漢服成為有『型』的事情」。
■漢服香港
■巧月 - 漢文化工作室
體驗費用:$3000(包妝髮、漢服租借、拍攝);亦可只租借漢服
facebook:HAUYUET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