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專家:「漢服」是21世紀新詞語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07日

【明報專訊】各界對漢服的理解眾說紛紜,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交流學部教授、民俗學者周星曾發文稱,「漢服」是21世紀的新詞語,可以理解為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但這個定義單純,歷史上漢與非漢民族之間的文化採借、同化非常頻繁與複雜,若要追尋漢服的「純粹性」是困難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張跣則認為,「漢服」的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存在,有待商榷。

以政權劃分漢服不嚴謹

主要研究長衫的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吳國禧則表示,「漢服,可以理解為漢族人穿著的服裝,但是這個說法也有一點爭議」,翻查古文,只有很少文獻提及漢服;而「漢服」二字並非形容某一類型的服飾,而是相比胡服,中原地區的服飾為「漢服」。

不少漢服愛好者,把元、清等由外族統治的朝代從漢服體制中剔除,吳國禧卻不認同這種做法。「中華文化兼容並蓄,漢族在不同朝代與外族的交流都非常頻繁,例如唐朝盛行的唐草紋,有研究指這種花紋是從波斯、西域傳入的,當時漢人的服飾一樣包含外族文化。」吳國禧認為,漢服是複雜且模糊的概念,沒有一套「完全只屬」漢人的服飾,若單單以政權來劃分哪種服飾屬於漢服,做法並不嚴謹。

他又稱,服飾是文化與歷史的載體,不應該撇除任何一種有份貢獻、創造某種文化的元素:「長衫是原身出袖,而圓領的特徵更是早在唐朝就已經出現。這種傳統的中式袍服形制一直存在,經過與滿服的融合,演化成清末民初盛行的長衫,但是漢服運動把這類衣服排除在外,我認為是不合理的。」

華服較包容 覆蓋56民族服飾

每個朝代服飾的設計、花紋、布料等各有不同,若要說共通點,吳國禧歸納文化研究學者李惠玲與本地設計師陳仲輝的論點,認為特點在於剪裁:「漢族服飾是平面剪裁、原身出袖,沒有肩縫,是左襟蓋右襟(右衽)。」平面剪裁指代表衣服可以平鋪在桌面;現代衣服袖子為裝袖,即袖子另外剪裁再縫合,但漢族服飾恰好相反,袖與衣身相連裁剪。至於右衽,吳國禧指出,通常外族服,或往生者才會使用左衽。

近年有機構舉辦「國際華服節」,華服與漢服有什麼不同?吳國禧說,華服的定義過往一直眾說紛紜,但今年7月清華大學召開「中國當代華服定義與規範學術論證會」,最終得出結論:「華服是指具有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基因、精神風貌、且融合當代審美的禮儀性服裝。」吳國禧稱,簡單來說,若漢服只是指漢族穿的衣服,華服覆蓋的範圍則包括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包容度較大。

[專題]

相關字詞﹕長衫 對襟 右衽 華服 漢服 吳國禧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