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青:世界不是這樣的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17日

【明報專訊】周末看過美國鬼才導演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的電影《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之後收到劉香成口述個人攝影經歷的新書《世界不是這樣的》,可說是緣分。

電影《法蘭西諸事週報》說是給新聞工作者的情書,以日漸式微的報業出版為題,笑談編輯與旗下特約記者的關係。報紙是印刷品,所以文字重要,但視覺畫面同樣重要,因此電影亦有介紹設計師及插畫師,可惜沒有多談「照片」的作用。

珍貴照片見證歷史動盪

攝影記者以拍攝作採訪,自20世紀初相機的體積逐漸縮小和普及,紀實攝影興起,攝影記者穿梭於各個歷史場景拍攝,印在報紙上傳播開去,為大眾記下重要的時刻。《世界不是這樣的》以攝影師劉香成的個人經歷為主軸,而這本書光看目錄,已經能感受到攝影記者生於這個時代,見證過去多年動盪歷史的「幸運」,包括「莫斯科.紅旗降落」、「毛以後的中國」、「動盪南亞」、「漢城.北京天安門」、「蘇聯的崩潰」等。

此書除了有大量劉香成拍攝的珍貴歷史照片,亦有編著者武雲溥與劉香成的訪問。劉香成生於香港,後擔任美國雜誌及通訊社的攝影記者,1976年至1988年期間曾被派駐中國大陸、美國、韓國、印度和前蘇聯等;他以當時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解體瞬間的照片獲得普立茲獎,可惜該照片未有收錄在書中。而M+暫未有展出、坦克駛過北京建國門立交橋而情侶躲藏橋下的照片卻收錄其中。

忽然想起曾有攝影記者朋友W跟我說,紀實攝影是一種「毒癮」,因為能接近各新聞現場並拍攝和傳播,其刺激是其他工種都無法比擬的。

劉香成在訪問中倒是提到他不太喜歡新聞攝影、紀實攝影等各種標籤,並認為攝影如果要在離開新聞後仍然有存在的價值,最重要的便是「人文精神」,所以書中談同理心,亦談說故事的力量,即使閱讀他對新聞事件與現場的口述紀錄,也不難感受到他以知性掌握歷史與政治大局之外,對於各種新聞人物以至行家的表情、感受亦有特別的觀察,並分享自己游走於東西方文化的身分焦慮。

訪問回顧劉香成過去的工作之餘,亦談到現在的新聞與攝影,例如中國人的教育與務實特質如何影響他們發掘攝影故事;劉香成並以其經驗談及從以前延續到當下的中西方溝通失效問題,以及文化產業的重要等。

文:劉螢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