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節展覽×荃灣小姐頒獎禮 眾裏尋她 訴說婦女勞動故事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24日

【明報專訊】在傳統觀念中女人相夫教子是理所當然的事,以致不少女性作為無酬照顧者的勞動得不到認同,特別是上一輩婦女多認為自己的勞動和故事不值一提,而少有分享。在慶祝荃灣新市鎮60周年,歌頌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讓荃灣一眾姊妹的努力受到認同,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故事。

一群婦女綵排多月的音樂劇場表演 ,早前在荃灣二陂坊上演,她們拿起米高峰一人一句說出開場白︰「你有沒有故事?」「我們相信有人就有故事。」「荃灣有30萬人。」「就有30萬個故事。」其實在綵排期間,不少參與的婦女對於表演缺乏自信,加上忙於照顧子女等,所以表演團隊差點解散,而她們最後卻為觀眾做了一個充滿自信和真誠的表演。女工會的組織幹事梁瑋晴和活動策展團隊成員之一劉婉婷跟記者分享影片時,表示深受感動。

「眾裡荃灣姊妹節」的故事,要由一年前開始說起。劉婉婷表示,在2020年末團隊另一成員黃嘉瀛舉辦了九龍城公務員合作社文獻展,香港婦女勞工協會(下稱女工會)的總幹事胡美蓮前往參觀,認識黃嘉瀛後告訴她女工會一直幫忙組織女工合作社,看雙方有沒有機會合作。團隊發現荃灣區將會慶祝成為衛星城市60周年,區議會撥款籌辦活動,剛好一年前女工會正要在荃灣增設新的服務點,眾人便想到今日荃灣商場林立,熱鬧風光的市面背後亦有一眾婦女的勞動成果,「可不可以聽聽她們的故事呢」?由此開始籌備活動。

「眾裡荃灣姊妹節」現時在兩個地方舉行展覽,在展覽之外亦舉辦過不少工作坊,分別有荃灣女工口述歷史紀錄、紀錄片工作坊、流動劇場工作坊、女工歌曲創作工作坊、社區地圖製作等。在南豐紗廠的展覽,集中介紹10個女工的故事,並展示代表她們的衣物;而在二陂坊女工會的社區生活工作室,主要是放映紀錄片及文獻資料等。她們於後日(26日)會再次舉行音樂劇場表演,舞台會移師到南豐紗廠,把故事分享給更多觀眾;亦將會有「荃灣小姐」頒獎典禮。

荃灣發展新市鎮 婦女頂起半邊天

為什麼說荃灣是衛星城市呢?1961年政府立憲將荃灣列為第一個新市鎮,衛星城市是香港政府早期文獻稱呼新市鎮的說法,並要求新市鎮做到「自給自足」和「均衡發展」。戰後初期,荃灣因地理位置優越,在定為新市鎮之前已有不少工廠進駐,但當時工廠大多短命,被稱為「蘑菇工廠」。1950年代荃灣工廠林立,但居住環境不佳,木屋區衛生及治安問題嚴重。

由於這裏曾是工廠集中地,你說得出的輕工業都有,例如紡織和製衣就有香港紗廠和南豐紗廠,亦有搪瓷和塑膠工廠等。這裏曾有很多勞動者,而女工亦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在工廠工作的,或因男性出外工作而需照顧家庭,又或兼職幫補家計的婦女等,她們的勞動支持了這個新市鎮的發展。梁瑋晴表示,主流歷史很少會記載婦女勞動,她希望留下從婦女角度出發的口述歷史紀錄。在女工會的定義中,女工即「婦女勞工」,包括從事有薪酬勞動和無薪酬勞動的婦女。

由拾荒婦到家庭主婦 以物說故事

即使是拾荒者,也擔起為市區垃圾分類重組的工作,但他們只能掙取微薄的金錢,又被人說阻街和不衛生、「紙皮畀你係幫你」。其中一個口述歷史紀錄受訪者英姐,20年來每日用手推車收集厚重的紙皮從眾安街推到大窩口,由早上9時工作至凌晨3時,一天掙約200元。她和眾安街的商舖熟稔,會幫商舖處理紙皮和垃圾,若她一天不處理,翌日就有多兩架垃圾車分量的垃圾要處理,所以她每天都要工作。她因長時間勞動導致雙腳發脹,現時會提早收工,但回到家還要照顧孫兒。

團隊蒐集口述歷史紀錄並在南豐紗廠作展覽,當中讀到的女工故事十分多元,有剛才提到的拾荒者,也有全職照顧者、巴基斯坦和尼泊爾裔婦女的故事等;亦有婦女分享自己小時候在荃灣區長大,如何穿梭大街小巷「接job」做童工,替人穿膠花,又或挑皮手套等幫補家計。有婦女在街市賣毛巾,獨力養大5個子女;亦有婦女幫忙丈夫打理洋服店,縫補衣服之餘還要負責店內員工伙食。這些都發生在荃灣區內,街坊閱讀故事時或許會回想荃灣的改變,以及自己在區內的成長與工作經歷。

與女工會合作的劉婉婷表示,其實照顧者都是一份工,女工會其中一個理念是要與照顧者同行,除了為她們提供客廳、興趣班等,在舉辦今次工作坊時也有為她們着想的小心思:特意把歌曲創作和劇場工作坊設在照顧者送子女和孫兒上課及放學之間的空檔。

梁瑋晴說有時婦女會帶子女來參加工作坊,但後來怕子女打擾大家,或因為子女太多突發事情需要處理,所以就不再參加工作坊,「照顧者的日常就是這樣,很多突變,所有事情圍住小朋友轉」。婦女可以放鬆,暫時離開屋企發展個人興趣的空間不太多。

舉辦工作坊和表演的其中一個挑戰,劉婉婷和梁瑋晴認為是她們和婦女之間的期望落差。有些婦女期待在藝術工作坊學到較實用的東西,她們會有疑問,如「唱歌不是學如何去發音嗎?如何唱得準高低音」?又或者覺得學戲劇是有章法的,會期待有步驟一二三四五,去完成一齣戲劇。部分技巧當然會觸及,但劉婉婷說︰「我們做這個工作坊,是希望讓婦女表達自己,講荃灣婦女的故事,所以不是只有故事技巧和形式,是讓他們自己創作,有什麼想法可以放進表演之中。」團隊不是要婦女做一個專業表演,只要真誠地參與其中就可以,最後有婦女甚至願意分享家庭離異等感人故事,已是意料之外。

如何讓婦女認同自己的勞動價值,是非常困難的工作。劉婉婷說,讀各種歷史文件和故事,覺得在女性思想中,會很「習慣」自己做照顧者是應分的,但作為外人很難在語言上說服婦女不應太習慣自己的勞動得不到認可,所以要為婦女充權,讓她們有機會分享自己的故事。梁瑋晴亦同意藝術為婦女提供更多表達自己的方法,特別是在劇場的形式中,能藉戲劇手法分享真實的經歷感受。

自薦、街坊介紹 尋找200個「荃灣小姐」

為了婦女的努力獲認同,活動團隊早前亦與藝術家程展緯合作,構思了「荃灣小姐」頒獎典禮,概念來自2009年藝術組織活化廳的「多多獎少少賞」活動,當時頒獎給附近的小店;而「荃灣小姐」是要頒獎給荃灣的婦女,獎項名目很有趣,例如「家務能手」、「格價專員」、「最愛家人大獎」、「最閃令令廁所專員」等。

選舉方法很簡單,婦女可向女工會同事介紹自己的優點,街坊也可提名朋友;同時團隊亦曾外出尋找街上工作的婦女,主動頒獎給她們,送她們獎狀和簡單的禮物,通常婦女都笑得很開心,樂意接受,例如頒「荃灣垃圾站超能幹管工大獎」給一名清潔工婦女。團隊印象深刻是清潔工休息室樓底很矮,雜物又多,劉婉婷說她每次進去都要「卑躬屈膝」。團隊目標是尋找200個「荃灣小姐」,而活動期間團隊為婦女解說活動概念的教育過程,或比頒獎本身更重要。充權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做到的,劉婉婷看見婦女表演的自信笑容,梁瑋晴感覺婦女明白自己的故事值得分享,已是很好的改變。

在音樂劇場中,婦女會為觀眾唱一首歌,歌詞寫道︰「兜轉尋覓幸福站/漂泊來去見艱難/打拼年月誰怠慢/堅定無懼世間冷」。梁瑋晴反思到底一間NGO,或者香港人還可以做什麼?她相信可以在微小的空間繼續付出,正如每一個婦女付出了很多微小的努力,她和團隊的工作便是讓這些努力被看見;劉婉婷也說藝術不止發生在博物館,而是關乎人的,即使社會氣氛不好,仍然很多人在努力付出,會想像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眾裡荃灣姊妹節-紀念荃灣區成為衛星城市六十周年」展覽

日期︰即日至12月30日

地點︰南豐紗廠(荃灣白田壩街45號四廠地下)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社區生活工作室(荃灣二陂坊16號地下A室)

展覽導賞、「荃灣小姐」頒獎典禮及女工音樂劇場

日期︰12月26日

地點︰南豐紗廠(荃灣白田壩街45號四廠地下)

活動網址︰bit.ly/3yLs7Jo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