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文學‧2021最醒神書單(文學類)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26日

【明報專訊】小說類

文˙sunfai

3本小說集裏的多種香港

過去我其實較少讀香港的文學作品,今年一來想遠離些太即時回應社會的文字,二來也發現自己與年輕一代距離愈來愈遠,故特意找了些年輕作家的小說來看,淺嘗了不同年代與視框下的多重香港。

1)《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作者:黃怡

出版社:聯合文學(2021年9月)

冬至前我看完了黃怡的《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每篇短篇小說拼上一幅畫作,文字輕盈得來因着圖畫的力量,讓讀者有了多重閱讀的可能。不管是異性的戀愛、同性的戀愛、複雜糾纏不清的戀愛,作者寫來都那麼自然,反而是作為讀者的我的心理反應竟然那麼扭擰。小說寫於近兩三年,時代的黑影如影隨形,惟不減那你猜我測的曖昧心動,戀愛、青春的氣息讓人在壓抑中尚有絲透氣空間。

2)《單人床》

作者:嘉俊

出版社:見山書店(2021年)

因為「星期日文學」的推介,中秋節我讀完了見山書店的首本出品《單人床》,驚訝於年輕一代的韌性。嘉俊在書中寫到北京、新疆、蒙古、南美洲等不同地方,但香港卻是始終揮之不去的母題。中環白領的生活肯定頗不容易,但偶爾開開肛門、膀胱的玩笑,人生的意義還是得靠自己去覓尋。正如嘉俊話齋,盛世有盛世的過法,亂世有亂世的過法。

3)《南歸貨車:新界西短篇故事集》

作者:王証恒

出版社:後話文字工作室(2021年1月)

但最深刻的,還是在春分後讀完的《南歸貨車:新界西短篇故事集》。王証恒筆下的新界西北勞動階層們,吊機工人、按摩女郎、內地來港的失婚婦人、邊青、不舉的反黑組底層探員,不是我生活中頻繁接觸到的群體,但深知他們正是這社會的底色。龍鼓灘的黑色沙灘,青山公路上的疾走逛奔,小欖村村口的士多,後山破落小學地面的未熄煙頭,明顯不是《幻愛》裏精神分裂式的虛幻建構,卻其實是以夢魘直逼元屯天乃至我城的殘酷現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年過40的我今年特別受教於90後一代,不管是做音樂的、搞YouTube Channel的,還是寫小說的創作者們。今年走來不易,前路更難,只望大家繼續努力,迸發出超乎想像的力量。

科幻小說

文˙鄧正健

科幻與純文學之間的渡越

若今天仍把科幻單純視為類型文學,那就未免太看輕科幻了。現在的純文學作者樂於以科幻入題,積極探索以科幻追逐文學高度;另一邊廂,不少被視為科幻小說家的作者,也逐步將「科幻」推向一個超越傳統類型文學的新位置。可以的話,我寧可用「渡越」去理解科幻和純文學的關係。

1)《克拉拉與太陽》

作者:石黑一雄

譯者:林宏濤

出版社:商周(2021年3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寫過很多具科幻元素的作品,但文學桂冠又令他跟「科幻作家」這一標籤格格不入。但只要你開始讀他的文字,馬上就能明白,剛才我說的「渡越」 是什麼意思。《克拉拉與太陽》(Klara and the Sun)是一部苦澀的成長小說,講述主人公克拉拉成長中的種種情愫與自省——唯一特別的是,克拉拉是機械人,被製造出來作為人類孩子的同伴。小說以機械人作第一人稱敘事,於是小說既回應了文學史上的成長小說傳統,又超越了它:機械人心靈是怎樣成長的?克拉拉對自我與愛的認知,又如何在小說家筆下被挖掘呢?石黑一雄是少數將科幻題材寫得溫柔而深刻的作家,這部獲諾獎後的新作,沒有令人失望。

2)《零度分離》

作者:伊格言

出版社:麥田(2021年5月)

然而這種「渡越」,並不限於小說題材。當代小說家對後設、複調或互文性等的書寫操作,已相當出神入化,例如在台灣,一群中生代小說家甚至將之視為基本敘事技巧,而科幻亦成了他們操演敘事技藝的常見材料。今年,我對伊格言的新作《零度分離》特別感興趣。自《噬夢人》後,伊格言已向華語世界說明:他有能力將華語小說引向一個「科幻—(純)文學」的新領地。小說敘事之複雜,在於他既互文地承接《噬夢人》的宇宙,同時置入各種虛構序言、後記、對談等「副文本」,用以盛載一個未來作者以後設式書寫的未來世界。

3)《轉機:勒瑰恩15篇跨次元旅行記》

作者: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

譯者:嚴韻

出版社:木馬文化(2021年8月)

最後,我還得推介一個嚴格意義下的科幻作家。勒瑰恩著作等身,她的「地海六部曲」早就是科幻類型的經典。今年台灣譯出了她的短篇集《轉機》(Changing Planes),那是一系列關於穿梭不同次元的故事。在勒瑰恩筆下,科幻故事被寫成了民族誌,將瑰麗混雜的異次元宇宙鋪展開來。而心水清的文學讀者更可以多讀出一種互文性:小說指涉了諸多文學大名,像波赫士、卡爾維諾、杜斯妥也夫斯基等。我一邊讀着,一邊在「科幻宇宙」跟「文學次元」之間反覆折騰。這就是閱讀當代「科幻—(純)文學」的渡越經驗。

散文類

文˙陳仁啟

1)抄寫「不測」:《流雲抄》

作者:李日康

出版社:後話文字工作室(2021年1月)

那一雙驚懼、凌厲的眼神直視着我。牠被打狗隊用狗圈強行套走,或已成別人桌上的佳餚。那是陪我度過童年的黑狗。原來「多多」也如是,這或許是農村犬隻的命運。李日康的《流雲抄》又揭起我那一段童年的傷疤。

作者說此書關於不測。他在京都訪學,雖享受了日式美學,卻也屢遇天災。「抄」下「流雲」源自魯迅,我也補充一下「抄」字。2018年夏天,我正編輯學生文集,因而向李日康索序,很快收到〈京都行旅〉一文。文中交代訪學種種,並仔細說明在大學抄寫古書的經歷,如今重讀,始有所悟。

一年後,有人執意打開潘朵拉盒子,結果「不測」降臨。而後眾人經歷了「悲鳴,嘆息,毁滅,神秘,恐懼,堅定,夢幻」。

還有「不測」尚待抄寫。

文˙許迪鏘

2)Guarded by Dragons: Encounters with Rare Books and Rare People

作者:Rick Gekoski

出版社:Constable(2021年8月)

Gekoski在學生時期轉手賣了一套莎士比亞,賺來第一桶金,由此投入舊書買賣,開創他的黃金事業。他原來的職業是Warwick大學英文教授,有可能教過陶傑。顯然,做珍罕書商比教書有趣得多。這部書的副題「撞上極品的書和極品的人」也可用在前一部同類作品Tolkien's Gown(美國版改題Nabokov's Butterfly,有中譯本)上,既寫書,更主要的是寫人,這些人,大都是鼎鼎大名的作家,Gekoski幫他們賣書,或處理他們的書遺產,寫出了他們的極品個性和行為。所以書商也是不可以得罪的,否則他會大爆你陰暗的一面——放心,在你過身之後。

3)《庚子己亥戊戌》

作者:葉漢良

出版社:OUP(2021年4月)

葉漢良現在以術數家廣為人知,認識這個名字時,他是音樂人、廣播人。買這部書時有一丁半點想看看他是不是教人批流年、算命運。如果是,也許最終會把書放下。書裏講術數只有一點點,而且因情帶文,不是賣黃瓜。與葉漢良是同代人,他講舊日生活,我大都可以如歷在目,感同身受。書中文字相當流麗——比流暢高一點,麗是灑脫的意思。他大學讀的外文,但早已留心「國故」,而且學術數,不得不懂中國古典,筆下徵引古人,純熟自然,不會給人掉書袋的感覺。庚子己亥戊戌,即2020、2019、2018,正香港多事之秋,文章寫來抒情多於煽情(其實是絕對沒有),也不盡是政治,更多的是日常。

4)《情熱書店》

作者:池內佑介

出版社:小小書房 小寫出版(2021年7月))

新冠疫情對各行各業造成沉重甚至致命打擊,書業自然也首當其衝,人們減少上街,書店何來生意?但據本書作者說,有些書商轉而經營網上售書,生意反而有所超前。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單在該年(2020)內便新添了不少獨立書店和獨立出版社。我發覺這也是香港的情况,除了書店和出版社,還有雜誌,正是由於好奇,得看看日本的書業內情到底如何。作者走訪介紹了10間日本獨立書店及其創辦人,據說他的名單長達40間。這些書店各有特色,但大致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經常主辦講座和活動,以至出版。在香港,有些書店搞收費講座,開班,甚至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作者是日本人,懂中文,書用中文寫,所以沒有譯者。

文˙李敬恒

我不是會追新書看的人,但近來看過幾本印象難忘的書,卻湊巧都在2021年出版。

5)《店量人生》

作者:黃國軒、鄭竣涵

出版社:非凡(2021年3月)

我極少看散文,這本散文集卻叫我愛不釋手。書中文章描繪書店日常的點點滴滴,但在巧妙編排下,全書結構完整統一,內容全面,而且發人深省。故事由兩人進入書店工作的緣由開始,以大家的離開回顧作結。作者簡潔而溫暖地勾勒出書店的日常工作——訂貨、開箱入箱、上架、執貨、包書、辨書展,甚至處理鼠禍水災,以及與老闆、同事、各式客人、出版社、作者、辦讀書會的人,甚至搬運工人的緣分與趣事;偶爾亦有談及不同書籍——尤其是繪本——的特色。書中滲透了作者對書本、閱讀、書店的理想使命與現實經營,甚至社會人生的關懷與反省。閱讀這本談論書與書店的書,令我感受到書的質感與溫度。

6)《向夜晚奔去:YOASOBI小說集》

作者:星野舞夜、いしき蒼太、しなの、水上下波

譯者:陳梵帆

出版社:尖端(2021年5月)

我喜歡看書,也喜歡音樂。這個結合音樂與文學的「小說音樂化」企劃十分特別:唱片公司先以「得獎作品會被改編成歌曲」為前提公開徵稿,由日本二人組合YOASOBI根據得獎作品譜曲填詞並且演繹。YOASOBI擅長為憂鬱哀愁的晦暗內容巧妙地譜上節奏輕快的悅耳旋律,通過形式與內容的反差營造出淡然卻複雜的餘韻。

本書收錄了4篇YOASOBI在專輯THE BOOK中改編為歌曲的原著小說,題材包括年輕人對死亡、命運、愛情、末日的感受與反思。星野舞夜的〈桑納托斯的誘惑/溶於夜空中〉以匠心獨運的手法寫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改編歌《向夜晚奔去》至今已有逾億下載。但我卻偏愛——不論是歌還是小說——しなの的〈或許〉,喜歡它以精準但輕描淡寫的筆觸捕捉一對愛侶愛情消褪後最後一刻殘留下來的哀愁與無奈。

7)《成為西蒙波娃》

作者: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

譯者:張葳

出版社:衛城(2021年6月)

西蒙波娃是個傳奇女子:與沙特的開放關係;追隨沙特的存在主義者;舉世知名的女性主義者。帶着這些印象去看這本超過500頁的《成為西蒙波娃》,絕對是驚喜連連。作者根據波娃死後才公開的書信與日記,呈現出一個至今為止最為立體複雜的西蒙波娃。與其說是完美體現理想愛情的伴侶,波娃與沙特更像智性路上的伙伴。事實上,她跟其他異性與同性的關係親密激情得多,而對於沙特的風流與冷酷,也曾深受傷害。學術上,波娃的論辯能力比沙特更高,更早形成關於存在與虛無的思想,甚至獨自發展出一套存在主義倫理學。她不滿當時的女性主義者,而寫《第二性》原本只為整理自己的成長經驗,卻意外地成為影響力最大的女性主義者。最後不得不提,本書的前言非常精彩,就算非波娃迷讀後也必定會感到樂趣無窮。

文˙亞然

8)《七等生全集》

作者:七等生

出版社:印刻(2020年12月)

全套13本,有小說有詩有散文,2020年12月出版,算入2021醒神書單應該不算過分。我以前沒讀過七等生,是他2020年去世之後、印刻出版了這套全集才開始讀。七等生的文字真的厲害,像他的代表作之一、短篇小說〈我愛黑眼珠〉裏面,正在下着傾盆大雨,行人爭相爬梯子上屋頂避水浸,他這樣寫:「他任何時候都沒有像在這一刻一樣憎惡人類是那麼眾多,除了愈加深的水流外,眼前這些倉皇無主的人擾亂了他的眼睛辨別他的目標。」

七等生的文字,我會說是有種獨特的黑暗氣氛,而追問這氣氛究竟從何而來,《全集》第二冊中的代序,提供了一個答案:就是「文句節奏的特徵」。七等生的文字,節奏與別不同,有「生命的氣息,血脈的跳動」。你讀讀就會明白。

9)《往事並不如煙 續篇》

作者:章詒和

出版社:OUP(2021年9月)

看到作家名字就知道是必讀的書。書裏談的6個人物,就如2004年出版的上集一樣,是中國社會上層人士、最後貴族們的故事,都與作者父親章伯鈞相交多年。二戰前後的中國,抵抗外敵之餘也有國共爭鬥,這些國家的精英游走兩黨之間,而在他們一生中,既有國家應往何處去的問題,也有自己應該擔起什麼角色和做到什麼角色的思考。

有像劇作家洪深曾經是國民黨員,到後來希望可以在死後獲追認為共產黨員;也有像政治人物左舜生,曾經是民盟秘書長,是國共以外第三勢力的重要人物,是毛澤東積極招攬的對象。只是在1949年之後,他不去北京不去台灣,選擇落戶香港,繼續書生論政。政治風暴之下,人可以有什麼選擇、應該怎樣選擇,這書至少有6個例子可以參考。

10)《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作者:Robert Burton

出版社:Penguin Classics(2021年7月)

中譯「憂鬱的解剖」,1621年第一版出版,到作者死後、1651年出版最終修訂本。2021年,企鵝經典將此巨著做精裝再版。這個年頭,有這樣的一部書放在枕邊,會有鎮靜的作用。1300多頁,談論什麼是憂鬱,是Robert Burton窮一生的能量在牛津寫成。書很厚,但除了開篇序言之外,其實不用從頭讀起,找你感興趣的章節,即困擾你的某種特定憂鬱,或你對憂鬱的哪種好奇,像愛情憂鬱的根治方法,或為我們什麼會憤怒或恐懼,作者早在17世紀,就有解答。

文˙彭依仁

11)《大時代的蜉蝣》

作者:邵頌雄

出版社:見山書店(2021年12月)

邵頌雄求學於1980年代,在人文方面的學識及志趣亦廣泛,以往牛津只出版其3本暢談音樂的文集:《黑白溢彩》、《樂樂之樂》與《諸神的黃昏》。《大時代的蜉蝣》正好輯錄了他在《蘋果日報》最後歲月裏筆耕的專欄文章,從憶述求學歲月所遇到的先師,到談論香港流行文化如電影或電視劇,從家庭教育到習拳、烹飪等,侃侃而談之餘,更讓讀者細味的是上一輩學人的形象。書中按內容類別分為浮生、宗見、教學、世態、人文及影藝六部分。作者語氣謙冲淡和,知識廣博,行文從容自如。邵頌雄的文字沒有華美的辭藻,相反,他以沉實的文字,誠懇地與讀者分享他的經歷和見解,這正是長久在古典人文傳統中的學者型散文典範。

12)《舊物的靈魂》

作者:郭婷

出版社:麥田(2021年7月)

什麼是舊物?舊物為何重要?在上海陪伴着老人長大的郭婷似乎對舊物有一套堅定的信念。從舊物中,她看到曾在單線時間中生滅而不曾回歸的人,給後人留下與消失時光重新連繫的契機。而在英國留學的時候,她發現這幾百年來社會相對穩定的國家,其慈善店留下了大量保存完整的舊物,從時裝到瓷器,從書籍到黑膠唱片,甚至家居佈置,從中可窺探出一個時代的社會背影。郭婷就將她對慈善店、二手店、舊書店的豐富知識與熱情,貫注在《舊物的靈魂》裏,並以細緻文筆,旁徵博引詩文,令人讀得津津有味。

13)《悲傷的日子如何過》

作者:黃淑嫻

繪畫:賴恩慈

攝影:阮智謙

出版社:石磬文化(2021年11月)

經歷了動盪的兩年,很多香港人才重新審視過往的生活,發現過去生活中的陰影。黃淑嫻的《悲傷的日子如何過》就記錄了自己在這幾年的一些經歷和思考:作為在教育建制中的人,我城蒼老的見證人,一個病人,她該如何看待同城人對負面事物的逃避?為了尋找全相,她聆聽別人的故事;為了尋找答案,她閱讀經典文學小說。而書中不單盛載了她簡潔的文字,還有劇場導演賴恩慈的畫作,和阮智謙拍攝的街景,更立體地呈現悲傷的模樣。

詩集類

文˙陳子謙

1)《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

作者:曹疏影

出版社:黑眼睛文化(2021年6月)

曹疏影擅長短詩和急速的分段分節,充滿即興的趣味,你永遠猜不着它會拐向哪裏,如何煞停。這書在台灣出版,但滿載香港記憶,7章之中起碼有4章半指涉此地:香港、大魚山、夜九龍、心湖城、綠島。有些詩作看似無關地方記憶,作者仍不忘在詩末註明地點,足見深情。另一方面,詩不總是流連現實,也可以猛地闖進心象。同樣寫太古,曹疏影的〈在太古〉不像律銘的〈太古〉般勾勒地貌、濃縮歷史,卻說那些「像機器人的女人」和「絲綢一般的男人」,「不該走在英皇道、Jusco、珀翠餐廳,/他們應該走在羅馬、布拉格、布魯克林。」最後這些人到了西伯利亞,被一根神秘的繩子接走。從生活出發,詩可以抵達多遠?

2)《辛波絲卡.拼貼人生》

作者:愛麗絲.米蘭尼(Alice Milani)

譯者:林蔚昀

出版社:大塊文化(2021年7月)

辛波絲卡在華文世界很受歡迎,詩集的譯本不少,惟至今未見中文傳記。圖像小說《辛波絲卡.拼貼人生》以傳記、訪問等資料為基礎,虛虛實實,既呈現了詩人的人生轉捩點、文學和政治信仰的改變,又注入了想像的趣味。詩人喜歡拼貼圖像,這書也一樣,還會用爽快的剪接來接駁不同的時空。它引用詩作時,往往不像傳記般還原寫作背景,卻特意把詩作錯配到另一時空,藉它來詮釋詩人心理,引發讀者想像。辛波絲卡以幽默聞名,這書也一樣幽默,連最沉悶的謝詞也令我大笑:「最後,我要感謝我無與倫比的經紀人亞歷山卓.斯巴達。他擁有我的愛,以及我百分之七十的收入。」

3)《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

作者:廖偉棠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2021年5月)

玫瑰盛開,不需要理由,但當城巿人感受不了詩意,誰來給他們讀詩的理由,或者誘惑?《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無意泛論所有詩歌議題,寧願對症下藥,劈頭就回應大眾的疑問:現代詩和古典詩水火不容嗎?不押韻就沒有音樂性嗎?為什麼要分行?因此,這書看起來不像硬繃繃的教科書,而是跟活生生的人對話。全書共40章,每章都會細讀兩三首詩作,藉此探討一個詩歌課題。廖偉棠顯然不是先有概念,再找例子,而是先從詩歌閱讀中得到啟發,再提煉概念。因此,書中對議題的探討也許未算圓滿,但賞析總是寫得熠熠生輝,像詩一樣誘人。

美術•劉若基

編輯•關曉陽

電郵•literature@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