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影」大城小事 留住消失中的香港風景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28日

【明報專訊】「當你不能夠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電影《東邪西毒》這句經典對白,最適合形容IG專頁「街影Vanishing Hong Kong」。

版主孫永雄(Carlos)原是廣告攝影師,疫情令他一夜失業。與其無所事事,倒不如靠積蓄做一些想做卻從未付諸實行的事——記錄香港。一年間他背起相機,走遍西貢以外的17區,足迹遍佈老字號、小店、郊野、城市,確實地「影街」,以鏡頭記錄漸次消失的人和事。這一年他拍了10萬張相,放在專頁的每則帖子均深入探討香港題材。在沒賣廣告下獲2萬多人追蹤,建立起值得珍而重之的香港資料庫。

約Carlos到石硤尾見面,他頭戴cap帽,一身黑色輕便裝,游走街頭時淹沒於人群,拿起相機時卻如獵食者般敏銳,當看到合適的畫面,不花兩秒便把獵物攝下。香港地知名而具個性的區域太多,他卻選擇在石硤尾說街影的故事:「以前在城大讀書,工作時亦在附近上班,每次一吃午飯便四處走。我是一個極度『八卦』的人,很喜歡周圍探索。」

石硤尾街坊 愛「麵包味」鐘樓

石硤尾在Carlos眼中,不止是日常好去處,更是扭轉香港命運的轉捩點。1953年聖誕的石硤尾大火,令港英政府決定辦公營房屋。而根據人口普查資料,2016年住公營租住房屋的人口多達213萬。往後石硤尾區內屋邨林立,民生小店、公司等隨社區逐步發展,而位於青山道的嘉頓中心對區內人來說別具意義。

「尖沙嘴有鐘樓,嘉頓麵包都有一個你知不知?1970年代以前香港尚未有過海隧道,過海的唯一交通只有船。有街坊分享,以前(搭船)返皇后大道西的金行表舖,每次出門前往碼頭都會望一望嘉頓鐘樓而調整步行速度,雖然很多街坊都說其實不太準確,哈哈。有趣的是他們都提到一聞到麵包香就感到很安心,因為麵包香代表回家了。」蒐集資料背後,他亦靠着與街坊「打牙骱」,把香港部分歷史回憶一點一點拼湊回來。

旺角舊拍拖勝地:旋轉餐廳

當年的街坊除了常去嘉頓附近一帶,還有一個熱門拍拖勝地——1966年建成,位於旺角的胡社生行大廈(今彌敦道655號)。聽名稱毫無印象,Carlos即分享他拍的照片,記者驚訝:「不就是朗豪坊旁邊!」他點頭:「胡社生行昔日是旺角著名地標,除了因為其高度,還因為頂樓是仙后旋轉餐廳,而當年旺角只有唐樓,所以高26層已經很『巴閉』,開業一年已有數十萬人觀光。」

據街坊所述,旋轉餐廳當年主打法國菜,設計以古希臘風為主,甚至設有浮雕,因高度之便更能一覽開闊的風景。當年餐廳的牛柳享負盛名,更提供即影即有相片服務及即場製成鎖匙扣,也難怪成為該區的拍拖勝地了。順帶一提,現於灣仔營業的仙后餐廳,是由歌手張敬軒開設,向旋轉餐廳致敬。

時至今日,胡社生行早已被其他高樓大廈淹沒,旋轉餐廳亦敵不過時代洪流,變成了寫字樓。事實上Carlos的專頁裏有約80篇介紹香港歷史地方的帖文,但基本上逾半的地方已經消失了。「人生充滿遺憾,好像未能親身見證主教山開放,剛巧那天有工作在身,錯過了就錯過了。」他搖頭嘆息,但即使是留不住的事物,也想盡力記下來。

中西合璧 九龍塘花園城市尋寶

石硤尾隔鄰的九龍塘,則有英式社區花園城市。說到九龍塘,大家可能會想起時鐘酒店、李小龍故居、幼稚園名校網,卻不知有沒有留意到這一區的平房特色?Carlos帶記者游走其中,記者留意到入牆式設計的白色信箱,他即興奮舉機拍照。「我上次來都不為意!今天行又發現了新的事!」原來此處保留了很多英式建築,不少平房塗上pastel粉黃牆身,低調而不失格調。一街之隔,在達之路東面則有風格迥異的中式建築,如中華港密修明佛院、雀善真堂等,堂皇華麗的金色殿不失氣派。若非特意前來細心觀看,該不知道數條街便能感受香港獨特的中西合璧濃厚氣氛。

「基本上每一個區,我都會去好幾次,香港真的太多事物可發掘。坊間有很多書籍是參考資料而寫,但我想親身了解,便會和街坊傾偈,親身聽他們的分享,聽了才寫。」他常提到自己絕非專家,但不時為了核實資料走到圖書館或去信政府部門一探究竟,可見資料蒐集工夫絕不馬虎。

計劃持續整年,他意想不到能不花一分一毫廣告費,單靠reshare、repost就儲到現今的名氣,更重要是建立了一個互助分享的社群。在他的帖文下,不時看到有來自四海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人,留言感謝Carlos如此用心,填補大家集體回憶。而在企劃途中遇到的街坊,亦令他多反思有關香港保育與兩代人的矛盾之處。譬如年輕一代不時慨嘆想回到舊時香港,但Carlos卻親耳聽到無數老一輩坦言不介意讓舊物退下來,甚至鼓勵重建發展。

去返以前你哋又肯唔肯?

他到過土瓜灣重建區愛華大廈附近,不斷拍照時引來街坊好奇。「我問街坊不覺得建築很美很有特色嗎?他們反問:『拆咪拆囉,咁鬼舊!你哋後生仔懷舊,咁去返以前你哋又肯唔肯?以前香港,無車過海要坐『嘩啦嘩啦』(舊時在普通渡輪營業時間過後營運的夜間接駁快艇,因引擎聲而得名)、市區去新界郊遊每日得一兩班火車、無得上網、通街垃圾老鼠、唐樓好舊滲水日久失修……你仲鍾唔鍾意呀?』我也不懂得回應。」

當有老店消失,大家便一窩蜂打卡,究竟我們是否只着眼以前香港的表面?Carlos引述石硤尾一間參茸藥行店主曾說,時代進步人人看西醫,碩果僅存的藥材舖並不是能保留就保留,即使有人繼承手藝,但又如何為生?一門手藝若未能為生,不符合市場需求,還是否擁有值得保留的價值?

Carlos自言本來不太喜歡香港,但不斷的訪談,令他找到寫下去的動力,從過去老一輩的經歷連繫到未來。他以今年中結業的均香餅家的故事總結:「以包餅揚名的均香餅家,在1980年代曾面臨結業危機,當時店主的同鄉突然拿走舖頭資金後銷聲匿迹,『一個崩都無』,每天賣雞蛋送貨上門的叔叔掏出300元,助均香一眾員工解燃眉之急才渡過難關。以前戰後守望相助,鄰里關係易於建立,現時樓宇設計改變,大家變得更重視私隱。以前老字號可以屹立半世紀,現在小店能堅持到5年已經很難,更何况建立關係?我們的確很難回到從前,但我會像他們一樣,做好自己。」誰會珍惜當你還擁有,將要逝去總想挽留。面對消失的香港人事物,我們無力抵抗,擋不住巨輪無情碾過,唯有用眼睛把一瞬凝結成永恆。

他寄望將來有一日把一切集結成書。「其實我寫的故事,從來也沒有刻意要求街坊接受訪問,只是單純集結他們的分享。香港很多人和事消失得太快,我原意是記錄留給自己看,留給10年後的香港人看。可能有一天政府打算去殖化,或者香港只會變成一個普通城市,那我此時此刻一定盡量記錄。」由於資料蒐集和書寫耗時極長,目前他靠積蓄和兼職為生,但他仍然覺得值得,因為記錄的並非單純冷冰冰的資料,更是大小社區的生命力、聚沙成塔有血有肉的街坊故事,還有香港確確實實存在而無可抹去的歷史痕迹和崢嶸歲月。

文:尹青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人物]

相關字詞﹕舊香港 舊區重建 保育 香港歷史 孫永雄 人物 旋轉餐廳 街影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