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生活圈:在土瓜灣與重慶大廈游走 印度裔港人扎根與尋根之旅

文章日期:2022年01月02日

【明報專訊】最初搬到土瓜灣,Jeffrey Andrews(Jeff,安德里)總是羞於啟齒,但現在他以作為這個社區的街坊自豪。搬離中產區黃埔,更走進重慶大廈工作,生活圈圍繞油尖旺一帶,他逐漸脫胎成為另一個人,慢慢重尋家鄉印度的文化根源,同時識認自己的香港人身分。

導賞員:Jeffrey Andrews

我從黃埔搬到土瓜灣已12年,穿梭重慶大廈工作同樣是12年時光,一星期會在重慶帶兩三次導賞團,今次從我家出發,給大家另一番體驗!

1小時我們去到……

雖然土瓜灣有了港鐵站,Jeff還是喜歡坐巴士,半小時可從家中到達重慶大廈,偶爾會由尖沙嘴走路到佐敦幫襯大牌檔,或到廟街、女人街逛逛,身為基督徒的他周日必到聖安德烈堂。他家附近有球場,但現時因隨朋友可到佐敦三軍會草場踢波,是上流階層才有權進入的場所,令他更感受到少數族裔朋友沒人脈下使用社區資源之難。回想昔日少年時在黃埔的安穩生活圈,原來紅磡街市是他學會在社區建立關係的啟蒙地。

■我的生活圈

朋友到Jeff的家都會經歷這樣的心情:爬9層樓梯儲着滿腔怨氣,主人翁打開門來,見到那寬敞別致的家,氣便全消。愛足球的他把其中一間房佈置成曼聯主題房,客廳裏收藏很多「車仔」與香港舊建築模型,他說想砌個迷你城市,碰巧對面鄰居一家人的爸爸是巴士車長,更是投緣,關係和洽,「有時我看不懂中文通告,他們會把事情告知我」。

大廈所在的下鄉道貼近東九龍走廊,在家中會清楚聽見車聲,他帶我們上天台看看,「我常覺得這邊位處中間,十三街與海皮是很不同的地方」,出發到樓下,即見一座天后古廟,轉角便是新土瓜灣站出口。他朝另一頭往上鄉道走,是斯里蘭卡佛學與文化中心的舊址,旁邊舊樓亦曾有清真寺隱身其中,他笑談年少時「行錯路」的回憶,「細個時大佬說吹雞到土瓜灣,入去見到油漆,他說開始做嘢,我話吓?玩嘢?然後跟兄弟一齊paint、paint、paint」,一心準備來「劈友」,誰知是幫清真寺免費髹油。

拐彎便到土瓜灣遊樂場,他不時來踢球,說南亞裔小朋友會在場邊打板球(cricket),但常被保安驅趕,「等到下半場有個10分鐘break,他們就會即刻落去打打打,然後又回到球場側邊位打」。為什麼他們喜歡這種運動?「因為那是國技,以前英國統治印度、巴基斯坦,我們用板球打敗他們,通過運動覺得『我不受你管』,所以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身分認同。」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他雖是印度裔,則較愛足球,少年時也以腳法踢走歧視,「我細個在黃埔住,到大環山(公園的球場)踢波,會聽到人說一些不好的說話,但踢完他們又ok」。「那也不容易,我會返屋企同媽咪講:你為何要把我生成這種顏色?她說如果你是白人,不就要常洗澡?那你還怎麼可以常去踢波?我立刻便ok了。」

回憶舊香港 牛棚的味道

往煤氣鼓旁的十三街走去,他偶爾在這裏家訪服務對象,形容比他住那邊更草根,晚上不少南亞裔人買杯奶茶坐在附近聚會。他說從前對土瓜灣的印象來自牛棚的味道,與父母到啟德機場路上總會聞到,「我爺爺是1963年來香港,他跟我說過很多古仔,點心一蚊都唔使,搭車一蚊都唔使,我會感覺到這就是舊香港」。他邊走邊說,金融海嘯爆發後,家中財政出問題,他2010年隨家人從黃埔搬到近海邊的美景街,十分不情願,「那時還未是註冊社工,不過已做社區工作,都有很多不解,這是我幫的人才住的地方,我為何要搬到這裏?我跟好有錢的印度裔朋友一講住土瓜灣,他們都會變樣,我便改說住九龍城碼頭那邊,現在就直接講住9樓,要走樓梯上來」。為何有這樣的改變?「如果我自己都容許他們歧視,怎面對client?我得更堅定才行,我們沒有錯啊!」

「我覺得這裏就是我的家。」Jeff婚後與太太搬到現址,我們走到昔日他與父親同住近海皮的美景街附近,在土瓜灣道上巴士到尖沙嘴,他習慣往上層坐第一排,指指外面,說這邊不斷建新樓,面貌變得快。每天他乘巴士上班,「在附近搭28號,如果有時間可以行去搭796X,能看到海景」,「我和太太放完工都盡量搭巴士回來,就算地鐵幾分鐘已到,巴士要半小時,我們還是享受那個過程」,坐巴士有什麼不同?「更有人味,so fantastic to see香港嘅dynamics(這樣看着香港的動態實在太棒了)。」

在梳士巴利道下車走到重慶大廈,路經海旁時,我們談到他的夢想,是希望有一座關於香港少數族裔文化的博物館。他也想到土瓜灣有很多閒置貨倉,如果能用作多層社區中心也不錯,適合不同宗教、喜愛不同運動的人使用,雖然佐敦有一所多元文化活動中心,「不過說實在,在政府的中心預訂場地有很多手續,基層年輕人想自發舉辦一些活動會較難」。他想像重慶大廈終有一天能被肯定作香港的文化遺產:「可以有兩三個舖頭可做展覽廳,又或有個diversity room(多元文化室),搞些對話、音樂及文化活動。」若將來重慶消失,即使小店能搬到旁邊美麗都大廈,他覺得亦不再是同一回事。

「八成時間」在重慶 導賞常滿

現在Jeff帶隊的重慶大廈導賞團常常爆滿,這天帶我們走一次,他邊走邊跟店主打招呼,看看阿姨炮製印度南方的傳統薑味拉茶、嘗嘗餐廳東主Paul用非洲樹枝浸的酒,探索一番,我們又爬到天台去看城市的山與海,如今壯闊海景被海旁新建的商場與酒店遮去許多了。Jeff形容生活「八成時間」在重慶,12年之間,香港變了許多,他也變了許多,不過他總往好處看,努力與任職機構舉辦活動,聯繫重慶群體的關係。

搬到土瓜灣前半年,他被曾位於黃埔的星空電視台(Star TV)裁員,媽媽往重慶大廈參加一個祈禱會,為他找到現職機構的空缺,「對我來說,她真是一個change maker和fighter(帶來改變和奮鬥不懈的人)」,「我媽咪是正宗香港人,很懂香港人的一套,從前她會叫我去紅磡街市,卻沒給我錢,那時我們經濟不好,她叫我Jeff,去街市攞兩個番茄,我好尷尬,但(檔主)婆婆卻真的會給我,然後出糧後還她錢。這是媽媽在社區建立關係的方法。一個不諳中文的少數族裔女士,我不知她是怎麼做到的,今日做導賞的我也像她那般草根。」已過世的母親把土瓜灣居所佈置成溫暖的家,「我學着她,wherever is your home, you make it as beautiful as you can(家在哪裏都好,應該盡力讓它變得美麗)」。

推廣少數族裔文化 凝聚力量

他在土瓜灣與重慶尋根,連繫起「鄉下」Chennai(印度南部城市),更連繫着他心中的舊香港。「我有一個很動人的故事」,Jeff記起近日有個香港家庭報名參加重慶導賞團,「他們跟我說那是移民前參加的最後一個tour,我一邊覺得開心,一邊感到沉重。我想他們會更感覺到與少數族裔站在同一方,因為他們將在別的地方生活,也會成為那裏的少數族裔」。但他身在此地仍「感受到一股力量」,「今天能做什麼就做什麼,and then睇吓點啦,just go!因為你不會知道將來是如何的啊」。

文˙ 曾曉玲

…………………………

■規劃這個圈!

倫敦版重慶大廈的平等規劃

若重慶大廈要重建,少數族裔的社區如何保留?「倫敦版重慶大廈」Elephant and Castle商場的故事,或可借鏡。這個舊商場是拉美裔的重要社區,政府的平等性分析(Equality Analysis)發現,重建後小店將無法負擔租金而遷走,或令社區分崩離析。

平等規劃有賴政策支持。英國的《平等法案》(Equality Act)規定公營機構有責任保障平等,倫敦版的2030+(London Plan)亦要求所有發展計劃保障不同社群的需要。因此,政府批出規劃許可時附加條件,要求發展商提供一定可負擔的舖位,並助小店覓地搬遷,雖然至今僅安置了一半。

穆斯林婦女去哪裏游水?

香港未有類似平等性分析的政策,Jeff亦說少數族裔缺乏社區設施,那麼《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第三章的社區供應標準,有否考慮不同族裔的需要?發展局曾指出,部分設施的規劃以人口數字為基礎,部分則考慮人口特徵、地理等多項因素。不過,民政事務總署等部門均表示,各類設施均沒有以族裔區分服務對象。至於Jeff提及的多元文化中心,則是油尖旺區獲政府撥款1億元的社區項目,並非常規設施。

若有相關平等政策,相信多元文化可令大家的生活更精彩。例如新加坡就讓不同族裔的居民參與建設、管理社區中心,照顧大家需要。加拿大多倫多的街坊則發揮創意,例如在泳館設穆斯林婦女專屬時段,在公園設烤薄餅的窯爐(Tandoor),不論是否印裔家庭,也可野炊同樂。

文:伍美琴(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主任)、黃熙麗(研究助理)

圖˙ 莊璇

{ 攝影 } 林靄怡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