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貿易摩擦+管制加劇 香港進退有路?

文章日期:2022年01月02日

【明報專訊】近兩個月,多家外國金融機構及媒體調查指供應鏈危機將持續到2022年底,成全球一大挑戰。疫情令亂象浮面,港口吞吐量下降、生產及物流瓶頸、數碼轉型和國際貿易摩擦等本已存在的問題更見嚴峻或迫切。

2021年12月,拜登簽署《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牽涉內地與東盟供應鏈網絡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於昨天生效,各國的進出口政策和產地要求收緊,貿發局環球研究團隊首席經濟師陳永健形容未來國際貿易形勢波譎雲詭。但對香港人來說,去年除了吃掉不少台灣鳳梨、澳洲龍蝦,似乎無甚切身影響。這是否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抑或在各國供應緊張之際,我們真的可以繼續「食花生」?

■進口

面對管制與禁運 香港角色:緩衝、分流

去年內地禁止多種食品進口,陳永健坦言對本港消費者有利無害,「買車厘子、食龍蝦都便宜了」。鳳梨與菠蘿的分別,不少港人已嘗個清楚。九龍果菜同業商會理事長張志祥指香港沒有關稅,具備靈活的進口條件,「香港情况好特別,好多水果會經香港入口再上內地。因只需給少許報關手續費,就可以到兩個市場(內地或香港)」。貨櫃運抵後,果商可視乎市價,再決定供應到內地、澳門或留在香港。當然,內地仍是大客,以2020年底的智利車厘子為例,經香港轉到內地的約5000多櫃,香港市場消耗的則不到1000櫃。

鳳梨進口量一月內增136倍

內地以蟲害為由,暫停多種台灣水果進口,但香港進口量卻有增無減,在去年3月,鳳梨的數字比2月增136倍,超越日本同期的台灣鳳梨進口數量,達1768噸。張志祥解釋所謂「蟲害」是指外來植物的果蠅,或會影響當地的農產或生態,舉凡有種植產業的國家都有嚴格的檢疫程序,但因香港農業規模小,蟲害檢驗也較寬鬆。他舉例近來有批車厘子未能通過檢驗,留在香港出售,「不要戴有色眼鏡,不代表不能食用,也不要以為一定低價出售」。不過,他指進口內地時須繳交多份文件如貨櫃溫度記錄紙,絕少到抽驗時才發現問題。

並非所有內地禁運的水果都會轉到香港平價傾銷,讓港人坐收漁人之利。假如內地突然封殺美國橙,他指因為供應季節長,來貨穩定,果商可以隨時調整。若是當造期短的水果如車厘子,「只有短短兩三個月,一攔住就萬多櫃排在海上」,就唯有嘗試轉到其他地區或在香港銷售:「有時平到呢,真係驚要倒㗎。賣唔晒嘛,得幾百萬人點樣食。」

突然禁運?可轉銷其他市場

假如內地突然「此路不通」,更改進口要求或延長檢驗時間,陳永健認為港商也可及時應變,他說若干年前,已留意到香港有大量雞腳和雞內臟轉口到東南亞,相信與香港食品加工業有關。香港的出入口網絡成熟,除非產品主打內地或規模大得只有內地市場才能接收,不然香港絕對可以消化部分,並協助外銷到其他包括東南亞在內的市場,「香港公司可想新方法處理,譬如龍蝦,可以做罐頭龍蝦湯、副食品,運去其他地方」。面對國家間的進出口管制,香港居於其中,有緩衝和分流作用。他又指香港毋須擔心進口問題,「香港向來進口都大開中門,只要不是危險品和毒品,基本上沒什麼限制,只有別人限制我們。全世界的貨,香港都不缺」。惟全球需求及物流成本增加,估計仍會牽連香港,造成價格上調的附帶損失。

直洽台果農 港商按市場反應入貨

傳統供應鏈包括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及最終消費者,以水果為例,台灣就有大盤商向果農收集水果,給果農開出每斤的價錢,由果農「將價就貨」,再把不同果農的貨集合裝箱,有時質素參差。來到香港後,果商或攤販拆箱時,才按大小分開不同價位出售。通訊和物流發展令這傳統模式改變,有港人在去年於台灣開設水果採購公司,直接與40個果農接洽,處理香港客戶和公司訂單,因為跳過大盤商及用飛機運貨,遇上政策變動也能因應需求調整。「果農故事」負責人陳浩鈞記得去年內地有兩波水果禁運,分別是2月的鳳梨和9月的蓮霧與釋迦。根據台灣農委會數字,它們是台灣出口到內地最多的水果,之後才是芒果及柚子。他說3種水果銷往內地的比例均佔各自出口量九成以上,極仰賴內地市場,「看到有部署,不是隨便去禁,選些進口量最大的水果,亦不是只禁一年,至另行通知為止」。他見到當時港人對台灣水果的關注提高,香港訂單增加,能立刻向個別果農吸納貨量。

果欄方面,因銷路主要來自餐飲業和公司節日送禮,張志祥指台灣水果如鳳梨、蓮霧等當造期短,也非大眾日常食用的水果,故在果欄的份額沒有大幅增長。若把全年進口的所有台灣水果計算在內,才勉強佔去一成,泰半水果還是從美洲和南美洲進口,以船運為主。陳浩鈞說向果農取貨、產地直送的做法在台灣不常見,因要經常在台灣南部北部兩邊走,與果農溝通,但好處是能指定質量較佳和大裝頭水果(台灣以10斤為一箱,要「10頭」即一箱只放得下10件),在接單後才採摘,36小時便送到客人手上。據他認識,果農一般會盡用土地,不會按外貿情况減少種植量,如來年內地禁令持續,加上天氣理想,預計港人能得益,以相宜價錢吃到台灣水果。

■出口

新疆法案追溯供應鏈 影響供港貨品成本 

日前美國通過抵制新疆強迫勞動的法案,追溯供應鏈的所有環節,公司須主動證明工廠及所有供應商均沒有剝削少數族裔。陳永健解釋:「等同有罪敲定,要你證明無罪,但證明到什麼程度才可接受呢?因為未正式執行,我們未知。」此前,美國已禁止新疆棉花及番茄產品進口,Uniqlo產品曾因此遭美海關攔截。他預料法案實施後,香港消費者不會即時察覺分別,但會影響以美國市場為主的港商,包括成衣、照明產品、電子零件、鐘表及玩具業,「基本上所有產品都會踩到呢個問題」。另外,新疆原材料在國際供應鏈有一定比重,或會對香港貨品帶來漣漪效應。以成衣為例,據美國2021年7月更新的「新疆供應鏈商業諮詢公告」指出,新疆生產的棉花佔中國產量85%、佔全球產量20%。即使製造商在內地其他省份或東南亞採購紗線,甚或在外地設生產線,也要證明所有零部件或原材料合規,變相需要第三方檢查和認證,增加採購成本,這將反映在零售價格上。

港商「中國加一」策略應對

已有於越南、柬埔寨設廠的港商向他反映,出口貨物到美國時也有機會被扣關,要求文件核實或查詢產品來源地。「如果同一間廠,貨品同時出口到美國和香港,是否可再用同一批原材料生產呢?會否都被懷疑?要進一步證明合規?」換言之,供港貨品的成本也間接受到影響,價格相應提高。法案會在簽署後180日後執行,為免被海關罰款甚至凍結資產,他指港商一般不會存僥倖之心,會盡快調整供應鏈部署,包括排除涉及新疆的原材料。之前禁用新疆棉時,有港商的內地廠房已改製人造纖維成衣,棉質衣服則於其他地區生產。另外,過去數年大部分港商已採取「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策略,在內地有大廠外,也在東南亞設廠,這樣可以分散投資,由後者供貨到美國,規避風險。

專家:港難參與地區貿易協議 但可從中得益

除了大國間的進出口限制,RCEP亦於昨日生效,內地和台灣也在申請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這些地區貿易框架與過往人們熟知的全球框架如世界貿易組織(WTO)不同,似乎更受歡迎,陳永健說:「因國際貿易環境愈來愈複雜,舊框架的運作未必有效。如WTO好多上訴都不夠法官,仲裁花好多時間。所以會發展出區域性、小的地區框架再加全球的框架。」但他坦言,香港在當中較難有發揮角色,「香港有史以來,加入自由貿易協定都好困難,因為是零關稅,我們沒關稅讓步或優惠來做談判」。

但他認為即使其他地區藉協議消除貿易壁壘,港商仍有出入口競爭力,因它在國際仲裁和服務貿易等方面仍較安全穩妥,「這些不是其他地方一時三刻能取代」。而涵蓋多種產業的貿易協議對一向靈活的港商反而有利,方便他們調動在國際供應鏈上的位置。如港商在馬來西亞開橡膠園,就可以成為當地的出口貨物品,受惠於當地加入的貿易協議。「如果在1960、70年代,港商所有工廠設在香港,那就可能有問題。現在港商的供應鏈已經全球化。替補性好高,邊度有着數就去邊生產。」這也避開了貿易壁壘,比如美國和歐盟對內地產品實施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要留意的是,香港政府統計處的《香港貿易統計》並不包括離岸貿易,或未能全面反映由香港公司處理的出口業務。

供應鏈周期有望加快

與此同時,貿易協議也會令東南亞或南盟的國家消費力提高,供應鏈周期甚至快過傳統市場,改變亞洲國家對歐美的依賴,轉向「內循環」,甚至有助解決現在令人頭痛的船運問題:「現在大家躊躇貨船由鹽田怎去洛杉磯,又怎樣回來、運費多貴。」如果在東莞生產後運到東南亞銷售,跨太平洋運費就變成地區運費,甚至可以用陸路運輸。這牽涉全球經濟板塊和貿易形態轉變,而香港身處亞洲,也不能獨善其身。「今年新法例、摩擦和新環節有矛盾時,都會加深國際貿易供應鏈的複雜性,重整時間更短。」接下來幾期,我們會從供應源、物流和消費模式3個環節切入,探討並預視這場供應鏈重整將如何影響香港市場。

【2022年供應鏈危與機系列之一】

文˙ 梁雅婷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