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社會持續高齡化,安老業人手卻遠追不上高齡化速度。根據香港安老服務協會2020年的調查推算,本港安老業約有6000個職位空缺,當中以院舍護理人手最為短缺。
平日於院舍見到前線護理員,大多上了年紀,年輕面孔少之又少。安老行業人手短缺,求才若渴,政府和安老業界推出各式各樣安老課程,希望培訓新血,吸引年輕人入行。但事與願違,以社會福利署推出「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為例,只有約兩成學員完成計劃後受聘於社福單位。
傳統課程欠軟技能
前線人才流失,而且缺乏年輕人入行,兩年前我決定入讀護理員培訓課程,目的是深入了解長輩身心需要,並了解前線護理員的工作情况,希望出一分力,向社會推廣安老行業。課堂上,講師近乎依書直說講述基本護理概念,關於長輩心靈需要、溝通技巧、情緒處理等軟技能(soft skills),卻鮮有觸及。安老行業最新發展,例如樂齡科技應用、自立支援照顧,更是未曾提起。我的原意是通過課程理解前線護理員工作情况,卻事與願違。
我很好奇我的同學是為什麼選擇護理員證書課程,大多數人回答是為轉行做準備。想轉換工作跑道,進修是不二途徑,但讀畢傳統安老課程後,是否真的與安老行業前線照顧工作接軌?我對此頗有保留。畢竟照顧長者,除了日常護理,還涉及長輩們不同生活面向,他們的情緒起伏、身體變化、生活習慣、喜好,只有用心觀察、主動溝通,加上臨牀經驗,才能有較全面認識。在安老院舍裏,入住的長輩身體可能稍有不便,但這不應該否定他們的獨特個性,應本着「以人為本」的態度照顧長輩。然而,傳統安老課程只着重基本護理技巧,鮮有教授軟性技巧,畢業學員一旦進入安老機構工作,與性格迥異的長輩朝夕相處時,他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拓展安老新模式
我最近認識了安老課程培訓機構Generation Hong Kong與陳廷驊基金會共創「銀齡守護者」,以嶄新互動教學方式,栽培安老生力軍。課程講求創新,融合樂齡科技產品、自主照顧,既配合安老業最新發展趨勢,也進一步拓展安老新模式,鼓勵長輩自主自立,前線護理員以同行者身分,陪伴長輩,守護他們的生活,為「護理」賦予新意義。
我早前曾與「銀齡守護者」學員就「未來安老」這主題作分享,我又問他們為什麼來上課?其中一個同學的答案令我難忘:「看見計劃用上『守護』這兩個字,感覺好有使命感,很吸引我!」
該學員在為期2個月全日制課程中,能學到觀察長輩需要的技巧,與他們交流互動。課程亦講求同理心與價值觀培育,實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照顧模式。而且課程計劃會跟理念相近的僱主合作,配對適合人才,近八成學員畢業後仍持續留在安老業界工作。這令人鼓舞的成績,有望紓緩安老業人手不足的壓力,為安老行業帶來新景象。
照顧,實在不止是一種工作,更是一種守護長者的使命。培訓機構可以多了解學員的職涯發展目標,提升學員參與度與留在行業的機會。只要我們願意共同突破、創新,要迎接更多安老生力軍,仍是充滿可能。
文:文慧妍(The Project Futurus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