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帶路遊新蒲崗綠色樂園

文章日期:2022年01月08日

【明報專訊】樹木遍佈社區各個角落,她們猶如社區與人們之間的伙伴,默默無聲地陪伴大家過日子。

有本地組織早前策劃新蒲崗「社區樹木漫遊團」,由樹藝師帶領參加者穿梭太子道東、彩虹道、景福街等一帶的花園及公園,請大家放慢腳步,仔細觀賞日常與自己擦身而過的樹木,藉樹木見證社區變遷,亦思考一下人、植物、社區如何共存。大家不妨參考路線,散步看樹。

樹木與人的關係本來就密不可分。

記者早前走到新蒲崗參加「社區樹木漫遊團」。這是一個由南豐集團旗下社區項目「世界之約」,與本地環保團體長春社合辦的活動,長春社總監蘇國賢根據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樹心邊.新蒲崗》一書所提及的樹木品種,帶一眾賞樹團員走遍新蒲崗大街小巷,尋找各科樹木,活動已圓滿結束。

出發前,站在新蒲崗Mikiki商場門外,身為樹藝師的蘇國賢先請10多個團友,每人以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樹——靜、生命、堅毅、涼、生氣……幾乎沒有人認為樹是危險。蘇國賢卻說,其實香港發生過不少嚴重塌樹事故,例如曾在元朗馬棠路壓傷7人,走在樹底下都有一定危險;他希望透過這次賞樹團,讓大家在過程中觀賞樹木之餘,亦多思考樹木與自身的關係,並親身感受樹木帶給人不同的感覺。

在歷時2個多小時的賞樹團中,他帶大家觀賞了新蒲崗區內接近10個樹種,以下4站值得漫步細賞:

第1站:明星細葉榕 見證麗宮興衰

地點:新蒲崗景福街休憩處

提起區內的名樹,不少人都會想起越秀廣場外的細葉榕,龐大的樹身、寬廣的樹冠,讓她成為不少港產片的取景地,如《無間道》、《大隻佬》等。因其獨特的樹形、龐大的體積,加上其種植位置等要素,早已被納入香港的《古樹名木冊》中。

細葉榕(學名:Ficus microcarpa),桑科榕屬植物,本地喬木、常綠樹種,生長速度快,適合生長於炎熱潮濕地區,樹冠大而呈傘狀,樹幹粗壯,垂落的氣根是其明顯特徵。

蘇國賢表示,細葉榕是一種氣根相對較多的樹種,然而越秀廣場旁的這棵細葉榕卻氣根不多,其一原因是相關部門擔心種植於市區的榕樹或因生長速度太快,欠缺足夠的生長空間,於是斬斷其不少氣根。老榕樹的氣根經不斷剪走後,通常不太會再長出新氣根;而目前看到這棵細葉榕新長出來的氣根,則是人工用竹筒引導而成形,用以支撐榕樹自然橫生的枝條,減低其倒塌危機。

站在這棵細葉榕下,思緒自自然然飄到越秀廣場的前身,見證新蒲崗輕工業發展輝煌時代的麗宮戲院。《樹心邊.新蒲崗》一書提到,不少新蒲崗舊街坊都有麗宮戲院的回憶:「麗宮門前有大量流動小販賣烤魷魚、馬蹄、雪條、蓮花杯、甘蔗、花生、鹽焗蛋、雞髀、雞蛋仔,觀眾可買零食進戲院」、「最早期的麗宮戲院只放映國語片及時裝片」、「曾是全港最大的麗宮戲院,印象中大概只有兩三次全院滿座」、「南亞食品會批發零食涼果予戲院門外的流動木頭車小販」……看着眼前的這棵大榕樹與街道,昔日戲院門前的熱鬧景况,彷彿在眼前逐格重映。

第2站:外援白千層 守護街道

地點:新蒲崗交匯處休憩花園

欣賞新蒲崗名樹後,蘇國賢帶領我們來到夾在兩條太子道東公路中間的一個小小休憩花園,觀賞白千層。一提起白千層,大家或許首先想起城門水塘那片白千層樹林;然而若大家仔細留意城市中的樹木,亦不難找到她的身影。

《樹心邊.新蒲崗》提到,白千層(學名:Melaleuca leucadendron L.)是桃金孃科,屬引進喬木,是香港早年常用的行道及植林樹種。薄層狀的樹皮呈灰白色,鬆軟剝落;葉片含玉樹油,多以藥用,如提煉萬金油、白花油等;其樹幹內層不易燃燒,有助抵抗山火,亦常作為防火線物種。

蘇國賢指如揉碎白千層狀似竹葉般纖幼的葉子,放近鼻聞一下,會有陣陣藥油香撲鼻而來。他又提到,香港早期從澳洲、印度等地引進了不少外來樹種,白千層是其中之一,因其適應力極強,可生長於乾燥或濕潤的環境。不過近年香港較重視樹種的多樣性,故以往常種植於市區的樹木,如白千層、細葉榕等都減少在市區種植。

第3站:新興假蘋婆 葉柄似啞鈴

地點:新蒲崗工業貿易大樓旁

認識過一些早年在市區常見的樹種,是時候從過去回到現在,看看近年新興種植的樹種。從Mikiki商場中間天橋往舊啟德機場方向走,在工業貿易大樓附近,便能找到假蘋婆的蹤影。

假蘋婆(學名:Sterculia lanceolata Cav.),梧桐科蘋婆屬植物,本地半落葉喬木樹種,春夏時分開出粉紅小花,果實呈橙紅色,與鳳眼果(蘋婆)相似,據稱民間會在農曆七月初七以鳳眼果來拜祭七姐。

蘇國賢指假蘋婆的葉柄兩端腫脹,形如啞鈴。他又提到在香港近年的城市發展中,政府偏向於市區種植體積較小的本地樹種,例如假蘋婆。

第4站:打卡楓香樹 秋冬一抹紅

地點:康強街休憩花園

每到秋冬,大家都會湧到大棠賞紅葉,其實除了郊外,近年市區亦看見楓香樹的影蹤。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屬本地落葉喬木樹種,樹皮呈灰褐色,葉片三裂,葉邊具小鋸齒,雖貌似楓葉,卻與楓樹無親緣關係。秋冬季樹葉會轉紅,果有長軟刺,形狀如流星錘。蘇國賢說,楓香樹於約1970年代起陸續在市區出現,到近年數量大增,原因是社會流行觀賞紅葉,故當局在市區多處種植楓香。

賞楓過後,導賞團圓滿結束。結束前,蘇國賢再請參加者以一個詞語來形容樹木,有人說珍惜、陪伴……的確,樹木默默陪伴社區與人們成長,盛載着人們的不同回憶與感受,亦見證香港歷史的發展與變遷。下次出街時,不妨細細欣賞一下路旁的樹木,看看她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文:植蔚卿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好去處]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