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現場:少甜女團的逆風之路

文章日期:2022年01月16日

【明報專訊】2003年沙士疫情後,港府斥巨資邀請海外巨星來港搞連場演唱會,試圖「振興經濟」,當年10月於添馬艦戶外舉行「維港巨星匯」。其中一場,由俄羅斯女子組合t.A.T.u.演出,之前由本土二人組合Twins暖場,看到阿嬌和阿Sa在台上打側手翻又唱又跳,台下的我,心裏感覺有點尷尬。

十多年後,另一次疫情來襲,港人再次需要心靈安慰,我又出席了另一場演出。

上周三晚,我趕到尖沙嘴,因為疫情吃緊,鬧市人流稀疏,當我抵達某商場的天台,只有數十記者坐在露天座位,大伙兒於攝氏16度氣溫下哆嗦地等待。從這裏可以眺望維港夜景,台上大銀幕投射着流動影像,如同濃稠的血液,隨着喇叭播放的「噗噗」心跳聲,氣氛讓人期待。手機裏,我和數萬人一起盯着屏幕,等待一個女團誕生。

隨着時間逼近,台側製霧機噴射出的白煙愈來愈濃烈,忽然,熒幕快速閃動着幾個身影和名字。名為COLLAR的女團8名成員第一次與觀眾見面,當網友替自己支持的參賽者入圍而驚呼,令人意外的是女團的格調。

沒有甜美可愛的花樣女孩,沒有肥皂泡和粉色系,第一次見面,選定了型格和硬朗。隊伍的主題顏色,是一種亮麗而富層次的橘橙,八個女子披着黑色皮革套裝,抬頭以凌厲眼神,凝望着鏡頭。

在現場觀賞女團首發,有超現實感。所有人一邊在現場,一邊打開手機,像看股市行情一樣,目擊着社交媒體的follow人數幾何級上升。官方IG粉絲人數半小時便達數萬,記招完場前已達十萬。

第一次見面會的一些負評,例如歌藝未精,跳舞未夠力,舞衣不漂亮,在翌晚MV啟播後已迎來普遍正面評價。「這是我要的女團」,不少人這樣留言。網民成立的「前夫反擊戰」群組裡,男粉絲對女團成員頗受落。

女粉絲亦在造星群組內留言:「作為20+尾師奶,我一定支持芯駖。相信好多主婦都因為小朋友、家庭放棄人生,芯駖鼓勵了我,我其實都得㗎,我都努力向前,搵番自己人生。」

女性代入感 女團獨有

熟悉流行文化工業的人士透露,男團目標觀眾主要為女性,而女粉絲消費力驚人。女團今次選拔平衡了男粉絲與女粉絲需求。據觀察,女團成員Day、Ivy、Candy吸引男粉絲;Marf、Gao、芯駖、Winka、So Ching則吸引較多女性觀眾。

即使MIRROR人氣旺盛,但市場上還是有些觀眾「對MIRROR冇感」,例如一些成熟的女觀眾,會把自己投射在女團成員身上,希望見到女性能做到和男性一樣的成果,這種投入感,正是女團獨特之處。

35歲的芯駖於記者會表示,「我們要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幾位正在做訪問的中年女性娛樂記者認同地點頭。

女團要行怎樣的路,是商業計算和文化開創性的一場持續對話。

在《造星4》節目裏,參賽者展現不同面向,有時可愛甜美,有時型格知性。節目播出數月,商業贊助活動已同步出現,而這些持份者亦會拉扯女團定位。市場上最好賣的Default女孩形象,容易走向甜美漂亮,我見猶憐的被觀賞之物,要奠定獨立硬朗形象,是要經過製作人的一點堅持。

第一首MV《Call My Name!》曲風中性,據知此曲最初是為男歌手創作,連Key都是男聲,後來調整給女性演唱。團隊挑選此曲,就是希望建立一種「女性能展現和男性一樣力量」的效果。

COLLAR現象迅速升溫,當然是受惠於MIRROR用3年時間證明此路可行。但男性走過的路,女性再走,要小心翼翼,COLLAR不是翻版MIRROR,亦要對MIRROR粉絲的集體情緒有足夠敏感度。

「女團要走自己的路」

擔任女團記者會的主持人強尼於IG直播強調:「我刻意不在同一個場合提及其他組合,無論MIRROR還是ERROR,女團係獨特的,要走自己的路。」

籌備女團,不能不考慮商業因素,但也不能只考慮商業元素。

據熟悉製作的人士透露,女藝人的化妝、髮型、服裝花費,比男藝人更貴,兩者差距可以有一倍。男藝人化妝只需兩小時,女藝人要四小時。女團八人出外景拍攝,要十餘名幕後職員跟着,浩浩蕩蕩的旅遊巴,全部是開支。大受歡迎的成員Day在MV的造型被追捧,只是她的孖辮髮型也耗費了兩小時製作。

「男藝人衣物變化較少,上衣和褲子最多加條頸巾加對鞋;女藝人只是靴子也要挑選長或短,配襯複雜得多。」記者會初次登場那套名牌衣服,評價欠佳,也是團隊未能運作順暢一例。

男團和女團另一個分別,就是穿著風格差異。MIRROR替奢侈男裝品牌代言,攝氏三十度仍穿大褸,被粉絲說笑「MIRROR沒有夏天」,即使男成員代言內褲也是特例。反之,冬天出世的COLLAR,女團成員於寒夜拍攝MV也要露腰露腿。

COLLAR成軍前夕,官方發放宣傳照,均是女性局部身體部分特寫。「COLLAR沒有冬天」也是反映時尚女裝,始終需要女性展露較多身段,營造供觀賞的「線條美」。

女團是《造星4》比賽的產物,決賽後短短18日就讓女團出道及推出MV,港式效率速度驚人。

MIRROR當年成軍,在鑽石山社區商場,很有草根市井味,今次COLLAR在尖沙嘴高檔商場Debut,明顯資源比當年充裕了,但始終不能和韓國K-pop工業比較。

沒有韓國流行文化產業的巨額資源和長時間訓練,港式「土炮女團」橫空出世,說明了港式流行文化工業,自八十年代一向的特色:「七日鮮」或粗製濫造,但執生食腦邊做邊試,夠靈活夠彈性,又激盪出某種山寨式活力和與時代緊扣的氣息。

滿足商業以外 也想多一點

當然,銀幣另一面,就是燃燒了創意工業工作者的熱誠,剝削性長時間勞動,始終是「今世做電視」港式娛樂的未解決問題。

做電視唔會發達,更令幕後團隊想在滿足商業邏輯以外,於創作中放入一點什麼,讓世界向前走。

「要展現有內涵的女性形象,要告訴人,這個女性有獨立性格,係好難。始終,唔知係唔係父權社會裏的邏輯,娛樂圈就係習慣要女性展現一個討好別人的形象,假若女性要展現『我有態度』、『我有自己看法』,容易被人說是『扮嘢』,如果只係靚,又會淪為花瓶。你要展現一種不是附屬於男人的態度,在流行文化裏,係非常之艱難。」有了解女團誕生的人士說。

去年夏天港版《大叔的愛》播出後,在演員Edan臉書上,有粉絲貼出劇照,兩位男角田田(Edan)和阿牧(Anson Lo)親吻,有觀眾如此留言:「第一次見住兩個男生kiss, 係感覺甜蜜 ,好正。」另一人說,可以把其中一名男角阿牧「當作女性」,另一人反駁:「愛就是愛,係超越性別界限㗎。」此留言獲23人點讚。

主流文化的影響力,像槓桿原理,鬆動了即使那麼一點點,輻射到社會裏,可以產生巨大漣漪效應。

文˙譚蕙芸

編輯•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