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次我們談過「空」,佛教中觀派說一切皆空,萬物都不存在,而勸說人們不要對事物有欲望,放下執著,這次我們再談佛教另一主流學派「唯識」,唯識派相信萬物皆是由我們的心虛構出來,「萬法唯心造」,要解脫就要從夢境中醒過來,就像電影《22世紀殺人網絡》的世界觀。
世界是虛擬的?
人類自古就有創造並相信虛擬事物的能力,中大哲學系教授姚治華引用《人類大歷史》一書解釋,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指,智人跟其他人種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有豐富的想像力,我們能夠虛構故事(fiction),而且說服他人相信,如原始人想像出守護神,令族人團結;近代人類建構出國家的概念,讓成千上萬的陌生人互相合作,更創造出金錢的互信系統,相信一張脆弱的紙張擁有跟其本質不符的價值,這些虛擬的概念,主宰了我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
現代世界還發明出各種虛擬的東西,讓人類生活更便利,如疫情最近轉趨嚴峻,學生又要留家上網課,電腦屏幕上的人不是真人,只是虛擬的錄像,或者電腦遊戲中的遊戲世界是虛擬世界,VR(虛擬實境)技術也經常應用在幫助病人復康。如果他日元宇宙發展成熟,可能我們戴上VR裝備,就可以在虛擬網絡世界上班、社交、購物,等於現實生活。那有沒有可能,其實我們現在以為的真實世界,也是虛擬世界,你過的生活、看的報紙、喝的水,一切都是虛構?
電影《22世紀殺人網絡》描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在未來世界,電腦養殖人類作為生物電池,為了令人類心靈保持活躍,電腦創造虛構世界讓人類生活,上班、吃飯、結婚、生子只是一堆編碼,真正的現實是人類被關在水槽中,全身上下插滿線管,只有偶爾一兩個人類能意識到現實,從電腦的監控中逃脫。這與佛教唯識派的觀點非常相似,唯識派相信,世界萬物無論有形還是無形之物,都是我們的心虛構出來的,所謂現實世界只是一場夢,夢中我們因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而痛苦,佛說為了不再痛苦,為了解脫,我們要意識自己在做夢,並從夢中醒過來,「只有佛祂醒來了,所以祂告訴你說萬法唯心造,一切都是你的心所構造」。
萬物皆不存在
佛教說唯識時,主要用作幫助信徒修行,修心養性,遠離塵世,使心平如鏡,「佛教修行很着重的傳統是,待在深山老林裏,在寺廟裏面打坐、坐禪,修行很大程度上是專心於你的心念」。正如佛偈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的心如一面鏡子,鏡子中照出的東西,如貪念、煩惱都是我們的心所虛構的,要常常修行觀心,斷絕執著,如擦拭鏡子一樣,「徹底讓你破除執著的辦法就是告訴你,你所追求的東西都不存在」。
萬物皆不存在的說法,心水清的讀者可能會想起,這豈不跟佛教另一派別中觀派對空的理解一樣?的確,空講求「本來無一物」,一切都不存在,跟唯識派的「萬法唯心造」,一切都是心所虛構的觀念很相似,但兩者最大的差異,是唯識派認為儘管心所虛構的事物不存在,至少我們的心是存在的,但空認為連心也不存在。姚治華解釋:「唯識認為,我們現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心,沒有心的話,你就等於什麼都沒有,落入虛無主義,等於否定了整個修行,否定了整個佛教,所以他不會走向這麼極端。」
八識解釋靈魂 阿賴耶識藏記憶
佛教主流都同意把「我」分為五蘊,色、受、想、行、識,即肉體和心理現象,當中「識」又分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最後的意識和現今的理解一樣,指語言、認知、思考等。但唯識派認為六識不足以解釋人的心理現象,例如如果一個人昏迷,在他昏迷期間,六識必然不會運作,但他醒過來後,他的六識又會恢復正常,而且還保有昏迷前的記憶,意識到自己和昏迷前的我是同一個人,「古代沒有人發現大腦,他們不知道是大腦在負責這些事情。在印度,他們當時的設想就是,一定有一個更深層的東西在起作用,即使在你昏迷狀態下也在起作用」。唯識派就把這個更深層次,統籌各識的名為「阿賴耶識」,「阿賴耶其實是收藏的意思,所以也有把它譯成藏識。它能夠儲存一切的記憶,因為它有儲存機制,我們昏迷之後醒來還能如常」。
末那識即自我意識
唯識派還加上「末那識」,「末那識其實就是我,或者是Ego,自我意識」。阿賴耶識儲存我們的記憶,在這個基礎上,末那識就能感覺這刻的我和上一刻的我有連續性,即使昏迷後醒來也能意識到我是我。讀者可能又有疑問,這不就跟佛教強調的「無我」,放下我執有矛盾?姚治華解釋,你能不能做到無我,就視乎你對末那識的執著有多強,「如果你執著得很強的話,你就有一個,佛教想否定掉的那個我;如果比較弱一點的話,你只是認為我和昏迷之前的我,或者一年之前的我,只是連續的,而不是同一個」。唯識派以八識解釋為什麼人覺得自己有靈魂,有自我意識,而提倡我們應該以修行戒除八識,首先斷絕末那識,做到無我,然後再去除其他識,心無罣礙。當人明白萬物都是心所虛構的,做到斷絕八識的境界,就能成佛,得到四智,到達涅槃。
認知科學佐證唯心學說
除了佛教的唯識論,中國的王陽明心學,西方哲學家康德也提出過唯心主義的學說,他們都主張人類所感知的世界,是我們的心智構造所成,並不是真實的。與唯心主義相反的則是唯物主義,他們認為世界由物質構成,精神現象只是物質交互影響的結果。唯物主義者質疑唯心論,明明眼前的實物如此確鑿,摸上手也非常實在,怎麼可能是虛構的呢?但隨着近代認知科學發展,姚治華認為現在的認知科學發現很大程度上認證了唯心主義的觀點。例如視覺系統,我們看到樹葉是綠色的,因為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接收光,再傳遞神經信息至大腦,大腦理解成我們看到了綠色的樹葉。如果在紅色盲的人眼中,樹葉是啡黃色的;在狗的眼中,樹葉可能是白色的;雀鳥看到的顏色世界更為複雜,因為牠們還能看到人類看不到的紫外光。所以現實世界真的跟我們感知的一模一樣嗎?有沒有可能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虛擬世界?「樹葉真的是綠色的,還是只是我們的眼睛視網膜上呈現出綠色?認知科學的結論是,綠色是在我們的視網膜上,至於那塊樹葉本身是不是綠色,很難說。」
認知科學佐證了唯心論,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聞到的,都是經由大腦複雜的過程而建構而成的。「認知科學當然不會那麼極端,否認說我們所認知到,這些樹、這些樹葉不是實際存在,外界的刺激肯定是有的」,如經樹葉反射的光線、樹葉搖曳時產生的聲波,「但是之後我們怎樣構造它,怎樣來認知它,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像唯心哲學家所描述的」。
【行書】
徐沛之用王羲之的行書風格,王羲之有「書聖」之稱,被視為帖學之源頭,其字帖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之後的書法家再演變出不同風格。王羲之的字帖感覺較純粹,少賣弄技巧,風格不太明顯。
小技巧
因為王羲之的行書較少容易模仿的特色,需長時間練字,熟悉其風格,寫的時候心態保持隨心、自然,起筆和收筆要留意筆鋒,另外行筆要連貫,注意線條和線條之間的連貫性。